“速胜论”之风在台儿庄战役胜利后达到了顶峰,一时间支持者众多。在1938年3月的台儿庄战役中,国军歼敌一万多人,取得抗日战争以来的最大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信心。因此,有人生出“速胜”的想法,似乎是理所当然的。然而,此时的毛主席却深刻地意识到当前形势的严峻,在他看来,无论是“亡国论”还...
【“速胜论”:建立在幻想上的乐观】换个说法,有那么一种乐观得过了头的看法,简直就是“速战速决派”,而且这玩意儿也没啥理论站得住脚。持有这种想法的人往往觉得,反正国际社会上肯定有人会出手,日本的侵略行动早晚会撞上南墙,战争嘛,眨眼功夫就能搞定。1937年那会儿,日本军队步步紧逼,国内有人就琢磨着...
因此,“亡国论”和“速胜论”有很大的市场。抗战前,国民党营垒中一直存在着“亡国论”的思潮。有些人从中日两国力量对比出发,认为“中国武器不如人,战必败”。加之抗战初期,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频频失败,有些人便对中国的抗战前景产生了怀疑,认为中国“战必败、再战必亡”。国民党内的亲日派汪精卫集团是“亡国...
另一方面则是“速胜论”的理想主义者,乐观地认为战争将很快得到国际援助,结束日本侵略。但这两种极端的声音,都对抗战不利。为此,毛泽东写下著名的《论持久战》进行驳斥。“亡国论”与“低调俱乐部”抗日战争初期,民众心中的疑虑可不小。尽管已经爆发了全面抗战,但战况不断起伏,胜利时有,失败时常。尤其是从...
抗战初期出现“速胜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盲目的乐观情绪:当时,许多人低估了日本侵略者的军事实力和战争策略的复杂性,这种过于乐观的态度源自于对自身实力的过高估计和对国际形势的不切实际期待。对国际援助的过度依赖:人们期待着英美等国的援手,认为外部力量能迅速扭转战局。然而,战争的复杂性和...
亡国论和速胜论的内容 亡国论和速胜论是抗日战争时期关于抗战前途的两种错误观点。 核心主张:宣扬中国必定会被日本灭亡,抗战没有胜利的希望。 依据理由:当时中日两国在诸多方面差距悬殊。日本已实现工业化,军事上武器先进、兵力强大;经济上实力雄厚。相比之下,中国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军事装备落后,军队在训练、素质等...
然而,这种作战方式在当时并没有取得成功,一是因为当时的德军高层对这种战术认识不深刻、理解不到位,二是因为当时还没有能够支撑起突然发动强大攻势的武器装备。尽管如此,鉴于德国地处欧洲中部,经常夹在数个强国的中间,始终面临着两线作战的威胁,速胜论并没有因一战的失败而消失,反而是更加强烈了,德军总参军官...
《论持久战》就像一盏明灯,穿透历史的迷雾,照亮了成年人在现实世界中前行的道路。它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速胜论只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唯有秉持持久战思维,才能在人生的舞台上绽放光彩。在工作中,我们要摒弃急于求成的心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挫折,像一颗默默扎根的种子,在积累中等待...
不论是“机械论”下的亡国论者,还是速胜论者,根本都是认知出了问题。 他们和持久战论者,同最终胜利论者,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世界观和认识论的区别。 一句话,就是主观符合客观规律性的问题。 因此,“我们客观地并全面地估计到一切敌我情况,指出只有战略的持久战才是争取最后胜利的唯一途径,而排斥毫无根据的速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