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胜论”之风在台儿庄战役胜利后达到了顶峰,一时间支持者众多。在1938年3月的台儿庄战役中,国军歼敌一万多人,取得抗日战争以来的最大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信心。因此,有人生出“速胜”的想法,似乎是理所当然的。然而,此时的毛主席却深刻地意识到当前形势的严峻,在他看来,无论是“亡国论”还...
因此,“亡国论”和“速胜论”有很大的市场。抗战前,国民党营垒中一直存在着“亡国论”的思潮。有些人从中日两国力量对比出发,认为“中国武器不如人,战必败”。加之抗战初期,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频频失败,有些人便对中国的抗战前景产生了怀疑,认为中国“战必败、再战必亡”。国民党内的亲日派汪精卫集团是“亡国...
然而,这种作战方式在当时并没有取得成功,一是因为当时的德军高层对这种战术认识不深刻、理解不到位,二是因为当时还没有能够支撑起突然发动强大攻势的武器装备。尽管如此,鉴于德国地处欧洲中部,经常夹在数个强国的中间,始终面临着两线作战的威胁,速胜论并没有因一战的失败而消失,反而是更加强烈了,德军总参军官...
不同于亡国论和速胜论的偏颇,毛主席用辩证法全面的论述了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劣势,以及随着时间的推移优势劣势怎样转化。书中提出持久战将会分三个阶段进行,同时针对不同阶段敌我双方的可能情况提出了不同的战略指导。在书的后半部分,主席重点强调了“兵民”在战斗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那么对战争如此详尽的解读和...
针对“亡国论”“速胜论”等错误观点,毛泽东明确指出:“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这一结论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毛泽东认为:战争问题中的唯心论和机械论的倾向,是一切...
关于抗战“速胜论”的几点辨析 卢毅 内容提要 长期以来,许多人认为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和中共党内的王明以及《大公报》等新闻媒体是抗战“速胜论”的代表,这或许与历史事实有一定出入。实际上,蒋介石始终坚持持久抗战的战略,并非“速胜论”者。王明对抗战形势的困难和持久性估计得亦相当充分,同时也没有完全寄希望于国民党...
另一方面则是“速胜论”的理想主义者,乐观地认为战争将很快得到国际援助,结束日本侵略。但这两种极端的声音,都对抗战不利。为此,毛泽东写下著名的《论持久战》进行驳斥。“亡国论”与“低调俱乐部”抗日战争初期,民众心中的疑虑可不小。尽管已经爆发了全面抗战,但战况不断起伏,胜利时有,失败时常。尤其是从...
不论是“机械论”下的亡国论者,还是速胜论者,根本都是认知出了问题。 他们和持久战论者,同最终胜利论者,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世界观和认识论的区别。 一句话,就是主观符合客观规律性的问题。 因此,“我们客观地并全面地估计到一切敌我情况,指出只有战略的持久战才是争取最后胜利的唯一途径,而排斥毫无根据的速胜...
持“亡国论”观点的人认为 日本军队的战斗力非常强 武器装备也远比中国先进 我们并非日本的对手 而当中国军队先后取得平型关大捷 台儿庄大捷后 一些人产生了盲目乐观的轻敌思想 “速胜论”兴盛一时 直到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 外国援助尚未有实质进展时 “再战必亡” 的“亡国论”再次甚嚣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