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以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退避三舍.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典故】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释义】舍:古时行军...
退避三舍的典故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
导语:退避三舍,比喻对人让步,不与相争。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退避三舍的典故,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退避三舍的典故 晋文公即位以后,整顿内政,发展生产,把晋国治理得渐渐强盛起来。他也想能像齐桓公那样,做个中原的霸主。 这时候,正好周朝的天子周襄王派人来讨救兵。周襄王...
退避三舍(Tuìbìsānshè),出自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遇于中原,其避君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下面有途网小编就跟大家聊一聊退避三舍的典故,欢迎阅读。 退避三舍的典故 公元前637年,晋国的流亡公子重耳到了楚国,楚成王盛情的设宴接待他,宴席之上,楚成王多喝了几杯酒,就笑着问重耳:“...
1、晋楚两国在城濮交战时,晋文公重耳命令晋军退避三舍。 2、今天对方来势汹汹,且让我先退避三舍,思谋良策。 退避三舍成语典故 第2篇 【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示例】:我说姊姊不过,只得~了。
【释义】退避三舍原本指后退九十里地,现在用来形容退让、忍让和回避,以避免冲突。【溯源】这个典故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因为受到陷害,逃离了晋国。他在楚国受到了楚成王的款待。楚成王问重耳,如果以后有机会回到晋国,他打算用什么来报答自己的恩情。重耳回答说:“如果我真的能够回到晋...
退避三舍: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下面将由小编为你带来退避三舍的历史典故,相信你们会感兴趣。 退避三舍的历史典故 楚成王听说晋国一连气打下了卫国和曹国,就打发人叫成得臣回去,还告诉他说:“重耳在外头跑了一十九年,现在已经六十多了。他是吃过苦、挺有经验的人。咱们跟他打仗,未必能占...
退避三舍的历史典故简介 “退避三舍”,原指待之以礼,后来比喻对人让步或回避,不敢与之斗争。有时候退是为了避其锐而击其虚,退是为了得道而理直气壮,是以退为进。 《僖公二十三年》说:“若以君之灵,得返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避)君三舍。”《僖公二十八年》中说:“子犯曰:‘微楚之惠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