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论治,不仅是认识与解决疾病的智慧之旅,更是中医文化博大精深、生生不息的生动写照。辨证论治,作为中医学独有的璀璨瑰宝,其精髓深远而独特,它不仅超越了简单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之对症治疗范畴,亦非现代医学单纯基于病理诊断的“辨病治疗”所能企及。它宛若一位深谙世事的智者,洞察疾病演变的万千气...
六经辨证是东汉张仲景创立的一种适用于外感病的辨证方法,开创了辨证论治的先河,为后世医家所尊崇。六经辨证的重点在于说明外感病各阶段的病变部位、病变性质、邪正盛衰和病势趋向及其传变规律。通过六经辨证可辨别病变部位在表或在里,在腑或在脏;可判断疾病的性质,如三阳病证多属阳证、热证、实证、三阴证多属...
中医的辨证论治,又称为辨证施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它主要包括“辨证”和“论治”两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过程。一、辨证 辨证,即认证识证的过程。它是指医生运用望、闻、问、切四诊方法,收集病人的症状、体征以及病史等有关疾病的所有资料...
2.7卫气营血辨证 2.8三焦辨证 3辨证方法的应用 4论治 5辨证论治的现代研究 辨证方法的历史编辑编辑源代码 辨证论治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的《内经》,书中记载了许多中医证候的名称及其临床表现,如《素问.太阴阳明论》指出,脾气虚可表现为四肢无力,并可累及其他脏腑;《灵枢.本神》具体描述了五脏气虚等证候的临床...
火郁之证,无论在外感疾患或内伤杂病中均可见到,属临床常见病证之一。此证虽为“火”邪所引发,然因火邪“郁”而未发,故其症状表现错综复杂,有的反而出现寒象。若不仔细诊察,追究病本,往往容易误诊误治,甚至南辕北辙,轻者耽误病情,重则贻误人命,故临证不可不辨。二、火郁的病因病机中医学认为,人...
痞满的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应首辨虚实。痞满能食,食后尤甚,饥时可缓,伴便秘舌苔厚腻,脉实有力者为实痞;饥饱均满,食少纳呆,大便清利,脉虚无力者属虚痞。次辨寒热。痞满绵绵,得热则减,口淡不渴,或渴不欲饮,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涩者属寒;而痞满势急,口渴喜冷,舌红苔黄,脉数者...
辨证论治作为中医的一大特色,其实质是一种独特的思想方法,贯穿于中医的理、法、方、药等多个层面。辨证,即是对疾病表象进行深入的剖析和理解,是中医对疾病本质认识的关键环节。它要求医生通过望、闻、问、切等手段,全面收集病情信息,然后运用中医的理论知识,对病情进行综合分析,找出疾病的本质和症结所在。这一...
已经揭示出病性,标明了病位的更为全面完整的证候,则是中医日常用来表述辨证诊断概念的具体证候。具体证候,尤其是具体的复合证候,可以较全面而有重点地反映患者现时的病机特点,揭示其病因,表明病况,反映病性,标出病位等,从而可为治疗提供依据并指引方向。因此对于各种具体证,特别是多级复合的具体证,其文字...
张仲景在《伤寒卒病论集》中有云:“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这是“辨证”一词的最早记载,且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都以“辨××病脉证并治”为标题,讨论各种病...
一、产生辨证论治过程中的错误原因 1、抛弃中医理论,单纯强调套用西医。例如:高血压病,某些医者鉴于其部分患者是阴虚肝旺引起的,便把这部分经验套用到所有的高血压病患者身上,并称这就是中西医结合,而将所有的患者统统采用滋阴平肝法进行治疗。又如心肌梗死,某些医家鉴于其在研究中发现与瘀血有关,就统统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