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身国同构,如能将人自身调理康健,那么在国家、天下的管理上也同样可以获得成功。道家运用取类比象的思维方式,主张治理身体和国家应遵循同一理数。《吕氏春秋·先己》说:“昔者,先圣王成其身而天下成,治其身而天下治。”《淮南子》曰:“天下之要...
修己以安百姓,正人必先正己。《论语》中有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的就是士子为何要正己为先。修身为本与以人为本,两者本质上并不矛盾,不过是对官员自身修养(身国共治)不同阶段的表述,只是在位与不在位、庙堂与江湖之别也。修身问题是人生根本问题,是儒学的根本精神,也是中国文化...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老子主张“身国同治”,修身与治国,在儒家来看是两回事,有先有后有主有次,在老子...
身国同治的诸原则 治理身体与治理国家都是具体而实际的事务,在现实运作中天差地别。尽管如此,指导治身与治国的原则却是共通的。在黄老道家的论述中,“治于未乱”、“寡欲守静”、“顺而不逆”与“合道而治”等原则,组成了同治身国的智慧体系。 治于未乱 道家服膺“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特别重视“无”的...
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家文化将身体与国家看作是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关系,身体不仅需要有生理上的修行,也要有精神上的修行,治国如能像养生那样心身俱妙,则天下太平。由此可见,这种视身为国,身国互喻,身国一理,身国同治的观念,既体现出道家文化与中医药学相同的思维特征,也展现出道家文化“身国一理”的整体观。
有人因为三身之国的母亲是娥皇,是姚姓,认为它是舜帝的儿子商均建立的国家,但似乎证据又不足够。我通过对比《山海经》以及各地民间传说发现,三身之国的国君确实是舜帝的后人,但并不是商均。之所以说是三身国,就是暗示它的建立是为了就近看住三苗人。三身国在《山海经》中有两个,一个是 :《山海经.海外西...
不同之处在于,《山海经》对三身国国民的外貌有具体描述,而《世本》中却并未提及。三首人还能让人稍作理解,因为当代偶尔也会出现双首一身的人,实际上那是因为母亲原本怀的是双胞胎,最后因基因问题导致双胞胎共用了一个身体,至于三胞胎的畸形是否存在就不得而知了,而一首三身的畸形就更为罕见了,应该不太...
6、身国同构 《道德经》说:“道生于有,有生于无”,最后连所谓的小周天、大周天、丹田、三关,统统忘掉。物我两忘,宠辱不惊。 而佛家则认为这个状态无须外求。佛家讲“身心寂灭”——外无世界,内无身心,不生不灭,安住自性。当身心都不再受万事万物所扰乱所动摇的时候,身体的病苦也就解脱了,心里的一切无...
1.5 身国同治,长生久视:《张果见明皇图》之内涵 精通长年秘术的张果,本身就是长寿、长生的代表,晚年的任仁发绘制这样一幅道教题材作品,难免有祈求长寿之意;但是另一方面,我们通过梳理明皇题材绘画和明皇的形象发现,明皇在历史上并非一代明君的形象。张果所代表的长生意象与明皇昏聩误国究竟有什么关系呢?或许我们可以在...
30年前,黄志源先生将先进的“林浆纸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先进的造纸技术和环保技术带入中国,带领着全体APP人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将APP(中国)建设成为现代造纸工业的巨擘。中国也从全球进口纸张最多的国家变为全球纸品第一生产国,从一个“造纸古国”真正迈向了“造纸强国”。黄志源由衷地说:身为炎黄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