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超构(1910年5月4日-1992年2月12日),笔名林放。生于浙江瑞安(今文成县),早年就读于上海中国公学,系中国著名新闻记者、专栏作家,曾任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等职,著有《延安一月》《未晚谈》《林放杂文选》等。奖项情况 2020年度 《“6·13”槽罐车爆炸事故(系列报道)》获特...
今年9月,是赵超构为之奉献一生的新民晚报创刊95周年,11月,是赵超构名作《延安一月》出版80周年。新民晚报社和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联合举办“林放不老——赵超构手迹暨《延安一月》出版80周年展”,展品中,有1944年出版的《延安一月》初版本,有赵超构1991年的“未晚谈”手稿,还有一本台历。“上午市政协团拜...
2024年9月9日,是中国大陆连续出版时间最久的报纸——新民晚报创刊95周年的纪念日,当日,“林放不老——赵超构手迹暨《延安一月》出版80周年展览”在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举办,展览通过大量第一手的原版书、手稿、文献、摄影等展现赵超构先生的生平故事、道德文章,也包括郭沫若、赵朴初、王蘧常、启功等名人的墨...
赵超构(1910-1992),原名景熹,笔名林放,浙江省文成县龙川村人,早年就读于上海中国公学。他是我国杰出的新闻工作者、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和杂文家、新民晚报社社长。1938年起参加《新民报》工作,是当年《新民报》知名的“三张(张恨水、张慧剑、张友鸾)一赵”之一。赵超构...
每当提及新闻人的初心、使命和担当,许多人都不禁会想起被誉为“一笔曾当百万师”的报人赵超构。 80年前,34岁的赵超构在国民党统治区,把自己在延安的见闻写成了13万字的长篇通讯《延安一月》,并在《新民报》上连载81天,呈现“新社会试验区”延安的真相,打破国统区对共产党及解放区的偏见,为...
赵超构先生是我国杰出的新闻工作者,著名的杂文家与社会活动家,也是温州现当代著名的文化名人。今年恰逢他逝世30周年,特刊此文,以示纪念。 赵超构先生是我国杰出的新闻工作者,著名的杂文家与社会活动家,也是温州现当代著名的文化名人。今年恰逢他逝世30周年,特刊此文,以示纪念。
赵超构,原名景熹,笔名林放,1910 年5月4日出生于浙江省文成县龙川村。1938年起参加《新民报》工作,写了大量评论时政的文章,针砭时弊、见解独到。1944年访问延安,写出了媲美爱德加·斯诺《西行漫记》的《延安一月》;创办新中国第一张晚报《新民晚报》,恰似“燕子”归来,飞入寻常百姓家。他60余年手不停笔,...
赵超构(1910-1992),我国新闻界泰斗、著名杂文家和社会活动家。学名景熹,笔名林放,浙江省文成县人。他曾是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首任会长、新民晚报社终身社长,还担任过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等职。以他命名的“赵超构新闻奖”是中国晚报界的*高奖项,全国新闻界*威的新闻奖项之一,每年...
延安一月是赵超构的一本书,上海书店出版。《延安一月》,是长篇通讯集。该书由著名新闻记者赵超构于1944年6月访问延安后,在《新民报》先后81天连载长篇通讯《延安一月》,计有10余万字,写毛泽东,写共产党,写一个真实的延安,让新闻封锁下的国统区人民大开眼界。成书经过 作者 赵超构(1910年-1992年),浙江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