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对赵烈文走向十分在意,赵烈文家族庞大,生活压力和经济来源全都来自于赵烈文幕府工资,曾国藩为赵烈文生活艰难多次“蹙眉”,如何彻底为赵烈文“负责”是他多次斟酌的重大问题,曾国藩为了增加他的收入建议他继续兼职他与曾国荃之间,这样一年往返几个月就能得到两份不菲工资,可是就算这样安排曾国藩还是感到忧心:“足下负累...
赵烈文的预见很清楚,用现在时髦的话说就是“全球一体化”,这在当时无异于石破天惊之论。 三、预见清朝垮台 曾国藩在日记中惜字如金,但对赵烈文却多见赞叹之语,称他是“超逸之才”,这种发自内心的欣赏,在庞大的幕僚队伍中的确不多见。 赵烈文也第一个预见了曾国藩的军事体系将严重动摇中央权威:“今师一胜而天下...
战后,曾氏兄弟保奏他做官,赵烈文却选择了退隐田园。他在故乡为自己筹办了一间叫"天放楼"的书屋,曾国藩就任两江总督后,赵烈文想念曾国藩,应曾国藩之召回到他身边,为其筹谋划策。 曾国藩与赵烈文可谓亦师亦友,相知甚深。一次,曾国藩说自己靠自强不息之道"粗能有成",赵烈文则说,"师历年辛苦,与贼战者不过十之三四...
如最后一次赴江宁应试、太平天国兴起及与湘军在长沙、武昌、南昌等地的攻战,以及受曾国藩聘,第一次赴南康大营的始末与细节,另外还记录了青年时的赵烈文在家乡的日常生活,如碑帖购藏、经方研记、山水游历、参与绿梅庵词会的文学活动等等。内容与《能静居日记》适相衔接,甚有裨于了解赵烈文早期的生活与思想。 似...
——读赵烈文的《能静居日记》赵烈文是曾国藩的及门弟子,是后者倚重过数年之久的机要秘书。同治二年(1863)五月,适值湘军围攻江宁(今南京)的关键时期,钦差大臣、两江总督曾国藩特派赵烈文去湘军主将曾国荃麾下担任首席文案,这一干就是一年零三个月,他正好亲历了那场扭转乾坤、逆袭人性的破城之役。赵烈文襄助曾氏...
晚清,围绕在曾国藩身边的人杰很多,但能担得起神、奇二字的,赵烈文应是第一人。道光十一年(1831年),赵烈文出生在江苏阳湖(今武进)一个官宦之家,其父赵仁基,道光朝进士,官至湖北按察使。自幼,赵烈文就是个读书的苗子,但因为书读的太野、太玄,在科举道路上,他始终没有找到感觉。三次乡试不中后,他...
赵烈文当即给予否定,认为清朝不可能像宋朝、晋朝一般南迁,如果灭亡会直截了当。 曾国藩认为当朝皇帝德行很正,不至于出现这种情况吧。 赵烈文认为:"君德正,然而国势隆盛之时,士大夫食君之禄报君之恩已经很多。本朝创业太易,诛戮又太重,夺取天下太过机巧。天道难知,善恶不相掩,后君之德泽,未足恃也。"清朝皇帝的确...
然而,就是在大清王朝出现繁荣景象的时候,赵烈文却预言大清会在五十年内土崩瓦解。这个预言在当时引起了轰动,也被认为是不切实际的。然而,历史的发展证明了他的预言的准确性。1867年7月21日晚,曾国藩与赵烈文进行了一场深入的交谈,话题涉及国家的未来和命运。这次对话持续到深夜12点,赵烈文已经入睡,但被曾国藩...
赵烈文(1832年-1893年),乳名来求,字惠甫,一作惠父,晚号能静居士,阳湖(今江苏常州)人。父为湖北按察使赵仁基。赵烈文早年考取秀才,在少年时期就有美好的声誉。讲求经世之学,平居博雅,善持论,为文廉悍雅洁诗歌超峻有法度。咸丰九年(1859年)移居苏州府吴县木渎。先后三入曾国藩幕府,颇受礼敬,同治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