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百年祭一百年前,一位虽听得见雷声但已聋得听不见大型交响乐队演奏自己的乐曲的57岁的倔强的单身老人最后一次举拳向着咆哮的天空,然后逝去了,还是和他生前一样地唐突神灵,蔑视天地。他是反抗性的化身。他有一架不听话的蒸汽轧路机的风度,他穿衣服之不讲究尤甚于田间的稻草人。事实上有一次他竟被当做流浪汉...
在贝多芬和他们之间隔着一场法国大革命,划分开了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但对贝多芬来说莫扎特可不如海顿,因为他把道德法当儿戏,用迷人的音乐把罪恶谱成了象德行那样奇妙。如同每一个真正激进共和主义者都具有的,贝多芬身上的清教徒性格使他反对莫扎特,固然莫扎特曾向他启示了十九世纪音乐的各种创新的可能。因此贝多芬上溯...
萧伯纳《贝多芬百年祭》原文:一百年前,一位虽还听得见雷声但已听不见乐声的伟人为我们谱写了最雄伟的乐章。今天,我们在这庄严的大会堂里,竟能够用这位伟人所听不到的声音为他演奏。这的确是值得纪念的事。贝多芬不仅是一位天才的音乐家,更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他通过音乐表达了他对人生的独特理解...
贝多芬百年祭萧伯纳百年前,一位虽听得见雷声但已聋得听不见大型交响乐队演奏自己的乐曲的五十七岁的倔强的单身老人最后一次举拳向着咆哮的天空,然后逝去了,还是和他生前一直那样地唐突神灵,蔑视天地。他是反抗性的化身;他甚至在街上遇上一位大公和他的随从时也总不免把帽子向下按得紧紧的,然后从他们正中间大踏步地...
贝多芬百年祭原文贝多芬百年祭原文 Beethoven's Centenary A hundred years ago a crusty old bachelor of fifty-seven, so deaf that he could not hear his own music played by a full orchestra, yet still able to hear thunder, shook his fist at the roaring heavens for the last time, and died ...
黑信 荷兰风貌 倾心相告 乐观的故事 上学的第一天 母亲 红房子 废墟文学之我见 从罗丹得到的启示 致父母亲 林中 蜜蜂的发怒 第三章 贝多芬百年祭 献辞 远处的青山 神奇感 论老之将至 我与绘画的缘份 无知的乐趣 我的百年祭 第四章 《简·爱》与《呼啸山庄》 橘颂 夜莺 十月湖上× ...
《《贝多芬百年祭》 萧伯纳》 配乐 命运 春天 月光 O网页链接 û收藏 11 2 ñ赞 评论 o p 同时转发到我的微博 按热度 按时间 正在加载,请稍候...音乐博主 秒拍达人 超话粉丝大咖(音乐学人超话) 音乐视频博主 4 毕业于 山东中医药大学 查看更多 a 5922关注 438.7万粉丝 ...
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德国波恩,父亲为当地唱诗班男高音,常酗酒。母亲为女仆,家境清贫。贝多芬自小显露音乐天赋,十二岁即与莫扎特相提并论。不幸童年,父亲粗暴,外貌粗陋,使贝多芬形成反叛性格。1787年,贝多芬赴维也纳拜见莫扎特,虽初露头角,却未获赏识。母丧后,贝多芬承担起家庭重担,与...
课件1:第2课 贝多芬百年祭 贝多芬百年祭萧伯纳 字音 上溯(sù)散乱(sǎn)倔强(jué)不羁(jī)驯服(xùn)祈祷(qí)谨守(jǐn)轧路(yà)臃肿(yōnɡ)滑稽(jī)嫉妒(jí)走近作者 萧伯纳(1856~1950),英国著名戏剧家、文艺评论家。生于都柏林。一生共写作剧本五十多部、小说五部以及其他著作多种,题材极其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