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以国士而论,豫让固不足以当矣;彼朝为仇敌,暮为君臣,腆然而自得者,又让之罪人也。噫! 【译文】 虽然,以国士的标准来评判,豫让确实不够格;但是那些早上还是仇敌,晚上就变为君臣,厚颜无耻、怡然自得的人,更是不及豫让的罪人。唉! 附注:豫让,战国晋人,初为范氏、中行氏家臣,后侍智伯,得深宠。赵襄子...
智伯既死,而乃不胜血气之悻悻,甘自附于刺客之流。何足道哉,何足道哉!虽然,以国士而论,豫让固不足以当矣;彼朝为仇敌,暮为君臣,腆然而自得者,又让之罪人也。噫! 展开阅读全文 ∨#方孝孺 译文与注释 译文 士人君子要建立功名,侍奉主人,既然被称作知己,那就应当竭尽智谋,诚恳地加以劝告,巧妙地加以开导,在祸患...
豫让是春秋末期晋国的一名臣子,他曾经在范氏和中行氏家做过家臣,但由于未能得到重用,他转而投奔了智伯瑶。智伯瑶非常器重他。然而,赵、韩、魏三家联合攻灭了智伯,豫让发誓要为智伯报仇。他改名为张翔,潜入赵襄子的宫中行刺,但未能成功,被捕后获释。获释后,豫让用漆涂身、吞炭的方法改变自己的音容,再次行刺赵襄...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豫让论【明】方孝孺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知己,则当竭尽智谋,忠告善道,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俾身全而主安。 生为名臣,死为上鬼。
【译文】虽然这样,以国士而论,豫让固然是不够标准的。但那些早晨是仇敌,晚上就变成了君臣,厚着脸皮自以为得意的人,就又是豫让的罪人了!唉! 【注释】[1]豫让:晋国侠客毕阳的孙子。他最初投于晋国贵族范氏、中行氏门下,因为不得重用,于是改投智伯门下。智伯为赵襄子所杀后,豫让曾两次计划为智伯报仇,均未成...
就此而论,豫让就有不足之处了。段规侍奉韩康子,任章侍奉魏献子,并没有听说待他们如同国士,可是段规、任章却尽力劝说他们的主人顺从智伯的无理要求,割给智伯土地,使他志气骄盛。从而使他更快地灭亡。郗疵侍奉智伯,智伯也没有待他如同国士。可是郗疵却能洞察韩、魏的企图来劝谏智伯。虽然智伯不采纳他的意见以至于...
豫让论朗读 明代:方孝孺 拼译繁原 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知己,则当竭尽智谋,忠告善道,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俾身全而主安。生为名臣,死为上鬼,垂光百世,照耀简策,斯为美也。苟遇知己,不能扶危为未乱之先,而乃捐躯殒命于既败之后;钓名沽誉,眩世骇俗,由君子观之,皆所不取也。
豫让论 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知己,则当竭尽智谋,忠告善道,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俾身全而主安。生为名臣,死为上鬼,垂光百世,照耀简策,斯为美也。苟遇知己,不能扶危为未乱之先,而乃捐躯殒命于既败之后;钓名沽誉,眩世骇俗,由君子观之,皆所不取也。
《豫让论》是明代文学家方孝孺的一篇论史散文。文章标新立异,从传统儒家思想出发,对豫让进行了批评。这篇散文旨在说明不能“扶危于未乱,而捐躯于既败者,不足以当国士”的道理。 【原文】 豫让论① 作者:方孝儒 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知己,则当竭尽智谋,忠告善道,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俾身全而主安。生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