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书》开宗明义,第一篇便道出了全书的宗旨:“道之委也,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生而万物所以塞也。道之用也,形化气,气化神,神化虚,虚明而万物所以通也。是以古圣人穷通塞之端,得造化之源,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虚实相通,是谓大同。”(...
损益 解惑 【发挥】:每读化书,总是砰然心动,时时有写点什么的冲动,但于如此浩瀚深邃之思想面前,又有踌躇,深恐亵渎谭仙长之妙文,但每每冲动之情不可遏也,遂记下自己不成熟的粗糙言论,正如谭仙长所言:云外星霜如走电,世间娱乐似抛砖。想必谭仙长定能以宇宙之胸怀谅小的冒昧之举。不写即使写,写即是不写。 ...
谭峭《化书》卷1道化诗解2耳目在彼精神在我环舞清静不欺铅丹由诚形影无实无虚 题文诗: 目所不见,设明镜而,见之耳所,不闻而设, 虚器闻之.精神在我,视听在彼.跰趾可割, 陷吻可补,则是以知,耳目可以,妄设形容, 可以…
《嘉兴府志》及宋道士陈景元(碧虚子)《化书后序》载:峭著《化书》成后,求南唐大臣宋齐丘为序问世,齐丘遂据为己有而序之,题名《齐丘子》,后经康末道士陈抟揭露,始得纠正,改题为《谭峭化书》,即《化书》。其中或有宋齐丘增处。在对治乱原因和救世之道的探求中,体现出把道家理论与儒家思想相结合的倾向...
【江湖居日读】五代南唐道士谭峭《化书》论“死生”:虚化神,神化气,气化血,血化形,形化婴,婴化童,童化少,少化壮,壮化老,老化死。死复化为虚,虚复化为神,神复化为气,气复化为物。化化不间,由环之无穷。夫万物非欲生,不得不生;万物非欲死,不得不死。达此理者虚而乳之,神可以不化,形可以不生。
谭峭《化书》卷1道化诗解3蛰藏体神知真枭鸡大人能齐昏明四镜纯俭清静 题文诗: 物有善于,蛰藏者或,可御大寒,或去大饥, 或可以至,万岁不死.其心冥冥,兮无所知; 神怡怡兮,无所之也;气熙熙兮,无所为也. 万虑不能,惑之求死,不可得也;是以大人, ...
谭峭《化书》卷1道化诗解4射虎以我之无合物之虚龙虎有无相通 题文诗: 射似虎者,其必见虎,而不见石;斩暴蛟者, 其必见蛟,而不见水.是知万物,可以虚我, 身可以无.以我之无,合彼之虚.自然可隐, 可显可死,亦可以生,而无所拘.夫空中之, ...
谭峭《化书》 书道 心不疑乎手,手不疑乎笔,忘手笔,然后知书之道。和暢,非巧也;淳古,非朴也;柔弱,非美也;强梁,非勇也。神之所浴,气之所沐。是故点策蓄血气,顾盼含情性。无笔黑之迹,无机智之状;无刚柔之容,无驰骋之象。若皇帝之道熙熙然,君子之风穆穆然。是故观之者,其心乐,其神和,其气融,其...
在谭峭的《化书》中,有一篇名为《聪明篇》的文章,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智慧。文章中提到,即使一个人无所不能,也有他无法做到的事情;同样,无所不知的人也有他们不知道的东西。这告诉我们,即使是最有智慧的人,也有他们的局限。文章中还提到,忘记弓矢的人才能理解射箭的道理,忘记马鞭和缰绳的人才能掌握驾驭马匹的技巧,...
作为五代著名道士,谭峭在泉州修炼时,对道家理论精心研究,有着独到的体悟,他对现实世界极为关注,并有着深刻的理解,他在终南山的著作《化书》,大量涉及现实生活,揭露和批判腐朽的统治阶级和黑暗的社会制度,成为一部颇具影响的道教名著,在我国道教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一席地位,并流传至今。而他本人也因此成为这一时期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