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来源: 解析 谓之,既可以指“对某人说”,又可以指“称某某为”.如刘向《说苑》:“田方子 闻之,使人遗狐白之裘.恐其不受,因谓之曰……”这里的谓之,是对某人说的意思.《论语》: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这里的谓之是称作,叫作的意思.反馈 收藏 ...
谓之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谓之大体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叫做”,通常在属中求别,含有同义词辨析的用意,所以往往与“为”、“曰”成组的训释。 谓之大体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叫做”,通常在属中求别,含有同义词辨析的用意,所以往往与“为”、“曰”成组的训释。
1. “谓之”作谓语,一般用在解释性的语句中,前文(主语部分)是解释性的内容,后文(宾语部分)是被解释的词语。其中,“之”字的意义已经虚化,没有什么实在的指代内容。此时的“谓之”是一个整体,可译为“叫” “叫作” “称作”等。如:①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
其中一层解释认为,从字面上理解,山峰的南面和水流的北面属阳,而山峰的北面与水流的南面属阴。在一些地域的取名之上,便引用这一说法。例如关于“山南水北谓之阳”,衡阳位于衡山的南面,故名衡阳,贵阳一名的由来,有一种解释认为位于贵山之南,故名贵阳。洛阳是位于洛水的北面,汉阳则是位于汉水的北面。至于...
1、意思不同:谓:本义为告诉。引申义:报、告、说、谈。形声;从讠、胃声。谓之:称这是。谓:意义;意思。称为。 之:代词,这。2、使用位置不同:用“谓”的时候,被解释的词是放在“谓”的前面。例如《荀子.天论》:“强本而节用.”杨倞注:“本谓晨桑.”意思是强本而节约使用.“杨...
《周易·系辞上传》中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这一段系辞的意思是说,超越于形体之上的,叫做“道”,居于形体层面的叫做“器”.两者的作用,导致事物交感化育、互为裁节,叫做“变”,顺沿变化而推广,叫做“通”,将这些道理留给...
“谓”和“谓之”不同,使用“谓之”时,被释的词总放在“谓之”的后面,使用“谓”时,被释词都放在“谓”的前面.“谓”这个术语,往往是在以具体释抽象,以一般释特殊的情况下使用,相当于现代汉语“指”.例如:《诗经·鄘风·柏舟》:“母也天只,不谅人只!”毛传:“天谓父也.” 《诗经·邶风·谷风》:“何...
|《庄子》“天道”原文: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解释:内心宁静就有圣人的德性,迫不得已走上帝位就能成就帝位伟业,执行无为之道而受人们尊崇,德性...
让我们深入探讨,它们的区别何在。(strong)首先,"谓"在古文中犹如一把多面镜,既可以形容事物的本质特征,如"谓之瞽",清晰地描绘出某人的状态;又可以指称事物的性质,如"阴阳不测之谓神",定义抽象概念的神秘性。同时,"谓"作为动词,还能表达达到某种标准,如"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揭示了标准...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