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育学》有感1 再次捧起《教育学》,读到《教师与学生》这一节,感触很多,具体如下: 一、学生虽然教育过程和教学过程最基本的要素之一,但我们以往的教育学对学生的分析和研究却很不够。虽然我们强调教师应该吃透两头,即充分理解教材和充分认识学生,但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教师的工作中,前一点往往比较重视,后...
读《教育学》有感1 这个暑假,阅读了北京师大檀传宝教授的教育著作《美学是未来的教育学》受益匪浅,现择其一、二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 本书是檀传宝教授记录自己以往的讲座,包括:德育的概念与理念,德育实践建言,大时代的德育,公民教育的鼓与呼共四辑。重点讲授了德育的重要性,并针对不同层面德育实效的提高提出了...
因此,一直都非常期待能够早日读到这本教材的最新版本。后来,从导师郭元祥教授那儿欣喜地听说王道俊、郭文安两位教授在耄耋古稀之年,正不辞辛劳地组织一批具有丰富教材编写经验和较强研究能力的专家学者对旧版《教育学》进行全面修订和改善。于是,对新版教材的期待更甚了几分,期盼着早日见到她的“新面孔”。2009年5月,...
读《教育学》有感读《教育学》有感(埠子小学) 近日重温《教育学》,要求教师应有渊博的知识和多反面的才能一节,本人感受颇深。 本人认为,首先,教师必须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熟悉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为此,我们教师所掌握的知识必须大大超出课程标准的要求...
合上《教育学》那一刻,心里的“压力”更重了,书中的每一句话像一声声钟鸣,敲响在脑海中,心中更加清晰老师在教育中承担着怎样的责任,担当者怎样的使命!第一次读这本书,在大学,为了考试,第二次翻开它,在这个暑假,为了抚平忐忑的心,迎接即将开始的工作。
读《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有感分享 通过阅读魏志渊编著的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我受益匪浅。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学循环”这一概念。 虽然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文章中并没有这一概念,但是这一命名所指明的教育思想,在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中随处可见。我们可以把这个结构梳理为: 生命在劳动/...
本周拜读了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初读不解其意,听了张教授的名著导读课以后,略通大意,再读则豁然开朗。现就其中一个点谈一谈我的理解——儿童管理。 首先,明确一个概念:儿童。 这里的儿童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小孩子,而是未成年人,即青少年。 其次,儿童管理的目的。
教育措施。医生首先是人道主义者。可是如果他竟对病人说: “你的病是治不好的,你的事毫无希望。 ”那他能够算是一个真正的人道主义的医生吗而在我们这些当教师的人当中,不是也有一些人,每天都在让儿童感 觉到,甚至有时直接对他说,他是一个毫无希望的人吗这是不能容许的。“教育学的人道主义精神在于,要...
作为数学老师的我,在课堂上将教材内容与德育有机结合在一起,充分挖掘教材,结合学段学情,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把德育贯穿于教学过程中。教育是通过教学来进行的,教学是教育的基本手段,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德育。教学中如果没有进行德育教育,就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在教学中进行,则是一种失去了手段...
赫尔巴特在他的著作《普通教育学》里提出的心理学对教育学的意义,儿童的管理理论,教学阶段论以及训育及其方法,这些教育思想尽管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但对教育科学发展的贡献是杰出的,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仍具有借鉴作用。 编辑|陶家发 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