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设伏”和“伏日”的起始年代,我们需要把时间回转到远古的春秋时期。是春秋时期的秦国国君秦德公赢嘉在公元前的676年(也就是秦德公二年)对外下令,在其当朝的历法中规定并最先设立了“伏日”,同时也一并下令修建了用于在“伏日”里行伏祭所需要的伏祠。关于“伏日祭祀”有传说认为,伏日所祭,其帝乃是...
刘伯承等人寻找部队时经过七亘村,发现该村地势险要,非常有利于设伏。刘伯承又赶到国民党第三军指挥所,研究附近地形和日军作战特点。他判断,日军为支援正太铁路主要方向作战,一定会派部队迂回。日军第20师团已经攻击到平定县城,而附近恰好有一千多人的辎重部队正在休整。他由此得出结论,日军迫切需要后勤保障,这支日军...
还没等刘伯承返回马山村师部,侦察兵就送来消息:日军第20师团已经往平定方向而去,但是其辎重部队还有1000余人,此时就留在离七亘村只有10公里的测鱼镇。机会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刘伯承刚发现了理想的设伏之地,就马上发现了即将送上门来的鬼子。刘伯承判断,日军的这批辎重部队,肯定要跟在已经去往必定的主力后边,...
七亘村设伏,在三天时间里,在同一地点,连续伏击两次,这种情况在历史上都是非常罕见的,极富传奇性和戏剧性,可以说是把兵法中的“兵不厌诈”运用到极致,真正达到了“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境界,因此成为八路军伏击战的一个经典战例。
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令人称奇的重叠设伏的成功,主要是刘伯承对地形、敌情的准确分析,七亘村是井陉到平定唯一的必经之路,日军除了这条路之外就没有别的路了,而且日军由于之前一路上的顺利进军,极其骄横,第一次警戒松懈,第二次是根本不会想到还有第二次伏击,所以刘伯承才会做出重叠设伏的决定,而且取得了奇效。这也正是...
十月二十四日,侦查部队探查到日军增援部队正由侧鱼镇地区向娘子关而来,为此刘伯承决定在日军必经之路上设伏打援,歼灭这股日军增援部队。刘伯承率领陈赓的三八六旅,亲自来到七亘村南侧山地,七亘村位于侧鱼镇和娘子关的交通要道上,因而刘伯承决定在此设伏。为何会选择七亘村作为设伏地点?刘伯承亲自考察之后,认为这一带...
八路军总部在知悉日军占领井陉之后,很快判断出日军可能由此出兵迂回娘子关的意图。随后,刘伯承命令386旅旅长陈赓即刻率部于井陉设伏伺机对日军发动攻击,破坏其迂回意图,陈赓得到命令之后,立即命令772团一部赶赴井陉准备作战。井陉是太行山区自古以来的兵家交通要道,有着太行八陉第五陉的美誉,而在井陉险要之处修建的...
孙子曰:“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抗日战争时期,刘伯承曾凭借有利地形,大胆巧妙地在位于今山西省平定、昔阳与河北省井陉三县交界处的七亘村重叠设伏,3天之内于同一地点,用同一支部队,连续两次伏击同一股敌人,均以小的代价取得重...
771团遭伏击才2天,便发生了同一地点3天2次伏击日军的经典战例:七亘村重叠伏击战。1937年9月下旬,刘帅奉命到娘子关一带阻击日军。娘子关本来由蒋军第三军负责正面御敌,但为了掌握娘子关一带的具体情况,刘帅曾亲自到蒋军第三军曾万钟的指挥部进行战事磋商。当时,刘帅根据曾万钟的情报分析后,作出自己的预判“:...
七亘村重叠设伏之战,是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三八六旅陈赓旅长和七七二团副团长王近山的胜利,也是《孙子兵法》胜利,刘伯承反用《孙子兵法》,给了嚣张的倭寇两记响亮的耳光。有人说要是换个对手,刘伯承的重叠设伏就未必能奏效,但是遇到“熟读”《孙子兵法》的倭寇,这一招儿就非常好使了。咱们今天的话题,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