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等人寻找部队时经过七亘村,发现该村地势险要,非常有利于设伏。刘伯承又赶到国民党第三军指挥所,研究附近地形和日军作战特点。他判断,日军为支援正太铁路主要方向作战,一定会派部队迂回。日军第20师团已经攻击到平定县城,而附近恰好有一千多人的辎重部队正在休整。他由此得出结论,日军迫切需要后勤保障,这支日军...
追溯“设伏”和“伏日”的起始年代,我们需要把时间回转到远古的春秋时期。是春秋时期的秦国国君秦德公赢嘉在公元前的676年(也就是秦德公二年)对外下令,在其当朝的历法中规定并最先设立了“伏日”,同时也一并下令修建了用于在“伏日”里行伏祭所需要的伏祠。关于“伏日祭祀”有传说认为,伏日所祭,其帝乃是...
还没等刘伯承返回马山村师部,侦察兵就送来消息:日军第20师团已经往平定方向而去,但是其辎重部队还有1000余人,此时就留在离七亘村只有10公里的测鱼镇。机会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刘伯承刚发现了理想的设伏之地,就马上发现了即将送上门来的鬼子。刘伯承判断,日军的这批辎重部队,肯定要跟在已经去往必定的主力后边,...
七亘村重叠设伏,在三天时间里,在同一地点,连续伏击两次,这种情况在历史上都是非常罕见的,极富传奇性和戏剧性,可以说是把兵法中的“兵不厌诈”运用到极致,真正达到了“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境界,可见刘伯承高超的指挥艺术。 和长生口两次作战相比,第一是时间间隔短,两次长生口之战足足差了四个月,而这次连头带...
十月二十四日,侦查部队探查到日军增援部队正由侧鱼镇地区向娘子关而来,为此刘伯承决定在日军必经之路上设伏打援,歼灭这股日军增援部队。刘伯承率领陈赓的三八六旅,亲自来到七亘村南侧山地,七亘村位于侧鱼镇和娘子关的交通要道上,因而刘伯承决定在此设伏。为何会选择七亘村作为设伏地点?刘伯承亲自考察之后,认为这一带...
八路军两打长生口的战斗,已令人称奇,而由八路军129师师长刘伯承亲自指挥的七亘村伏击战,三天时间里在同一地点两次设伏,更是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成为八路军历史上经典战例之一。 战前分析 1937年10月18日,八路军129师师长刘伯承和政训处主任张浩率师部及第386旅...
八路军总部在知悉日军占领井陉之后,很快判断出日军可能由此出兵迂回娘子关的意图。随后,刘伯承命令386旅旅长陈赓即刻率部于井陉设伏伺机对日军发动攻击,破坏其迂回意图,陈赓得到命令之后,立即命令772团一部赶赴井陉准备作战。井陉是太行山区自古以来的兵家交通要道,有着太行八陉第五陉的美誉,而在井陉险要之处修建的...
刘伯承说:兵法是有云“用兵不复”,可是还有一句话叫“兵无常形”。大家都知道不能在一个地方重复设伏,日军也是这么认为的,我们就偏偏反其道而行之,再揍他一次。刘伯承分析道:七亘村是日军运输辎重的必经之路,在打通正太路、威逼太原之前,必须从这条路走,除非从天上飞过去。日军20师团急需军用物资,后勤必须...
七亘村重叠设伏之战,是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三八六旅陈赓旅长和七七二团副团长王近山的胜利,也是《孙子兵法》胜利,刘伯承反用《孙子兵法》,给了嚣张的倭寇两记响亮的耳光。有人说要是换个对手,刘伯承的重叠设伏就未必能奏效,但是遇到“熟读”《孙子兵法》的倭寇,这一招儿就非常好使了。咱们今天的话题,就是...
林彪指挥着战士们有序撤退,本以为国民党会就此收手,没想到他们一反常态,竟然乘胜追击,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要知道,解放军时常以战术取胜,往往在敌人洋洋得意的时候杀出一个奇招,让对手猝不及防。每一次追击解放军的时候,国民党部队都异常保守。再加上对方的指挥人员是杜聿明,林彪了解杜聿明,这个家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