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贵粟疏》是汉代政论家晁错创作的一篇奏议,旨在阐述重视农业、提高粮食价值的重要性。以下是该文的原文、翻译及注释: 原文 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无捐瘠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
晁错的《论贵粟疏》是中国古代论述农业政策的重要文献,强调重农抑商、贵粟富民的思想。全文围绕农业生产与国家安全的关系展开,指出民生困苦会导致
论贵粟疏【作者】晁错 【朝代】汉 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亡捐瘠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地有遗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
(节选自晁错《论贵粟疏》,有删节)注释:(1)食(sì)之:给他们吃。 “食”作动词用。(2)衣(yì)之:给他们穿。 “衣”作动词用。(3)道:途径。(4)捐瘠(jí):被遗弃和瘦弱的人。捐,抛弃;瘠,瘦。(5)不避:不让,不次于。(6)地著(zhuó):定居一地。《汉书·食货志》:...
论贵粟疏(原文、译文及注释)论贵粟疏 〔西汉〕晁错 原文如下: 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1),织而衣之也(2),为开其资财之道也(3)。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无捐瘠者(4),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5),加以无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
论贵粟疏两汉:晁错 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亡捐瘠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地有遗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
论贵粟疏翻译及注释 翻译 在圣明的君王统治下,百姓不挨饿受冻,这并非是因为君王能亲自种粮食给他们吃,织布匹给他们穿,而是由于他能给人民开辟财源。所以尽管唐尧、夏禹之时有过九年的水灾,商汤之时有过七年的旱灾,但国内没有被遗弃和瘦得不成样子的人,这是因为贮藏积蓄的东西多,事先早已作好了准备。现在全国...
《论贵粟疏》是汉代大臣晁错写给汉文帝的一篇奏章,主要论述了农业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重农抑商、提高粮食价格(贵粟)等政策主张。以下是该文的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原文: 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亡捐瘠者,以畜...
《论贵粟疏》原文、译文及赏析 《论贵粟疏》通过正反两方面的连论说了重农贵粟对于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安定生活所具有的决定性意义。作者在说明问题时运用古今对比,农夫与富商大贾的对比,法令与实际情况的对比,使他的主张得到更鲜明的表现,让统治者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其中特别是对农民现实生活的贫困穷苦的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