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贵粟疏【作者】晁错 【朝代】汉 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亡捐瘠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地有遗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
论贵粟疏1 晁错2 1.疏:一种文体,给皇帝的奏议。 2.晁错:,西汉初期著名政治家。汉文帝时担任太常掌故、太子家令等职,因有谋略,被称为“智囊”。汉景帝即位后,晁错曾担任内史、御史大夫。他力主改革,奖励农耕,抗击匈奴。为抑制诸侯王的割据势力,提出削藩,遭到...
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恶乖迕,而欲国富法立,不可得也。 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
论贵粟疏翻译及注释 翻译 在圣明的君王统治下,百姓不挨饿受冻,这并非是因为君王能亲自种粮食给他们吃,织布匹给他们穿,而是由于他能给人民开辟财源。所以尽管唐尧、夏禹之时有过九年的水灾,商汤之时有过七年的旱灾,但国内没有被遗弃和瘦得不成样子的人,这是因为贮藏积蓄的东西多,事先早已作好了准备。现在全国...
晁错的《论贵粟疏》是中国古代论述农业政策的重要文献,强调重农抑商、贵粟富民的思想。全文围绕农业生产与国家安全的关系展开,指出民生困苦会导致
古文今译—论贵粟疏 古文作者:晁错 我听说在英明的君王在位的时候,老百姓不会受冻挨饿,这并不是君王亲自动手耕种让他们有饭吃,织布给他们有衣服穿,而是因为这些君王懂得积累财产。所以圣明的尧、禹在位的时候曾经有过9年的水灾,商朝的汤在位的时候有7年的旱灾,但是他们执政下百姓却没有因为闹饥荒而死的,这...
论贵粟疏 【题解】 这篇文章节选自《汉书·食货志》。汉文帝十二年,晁错鉴于资财匮乏的现状,向文帝上了一份奏折。这份奏折分析了资财不足的原因,也就是“地有遗利,民有余力”,继而提出了贵粟、固边的政策,认为这样做才能保持国家富强、人民安定。 【原文】 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
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所谓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今令...
论贵粟疏 论贵粟疏朗读 出自两汉:晁错的诗词 拼原 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 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亡捐瘠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 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地有遗利,民有余...
可见,重农贵粟,乃晁错农粮经济思想的核心。与贾谊同处一个朝代、同为儒士阶层、同论粮食问题的晁错,具备实际经验,其《论贵粟疏》篇幅长于《论积贮疏》,既讲道理,更出点子,故晁文更具操作性。文帝接受了他的意见,完美地解决了边关无粮的问题,并将多余之粮平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