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布森和沃克(Gibson & Wolk,1961)对36名~14个月会爬的婴儿进行了视崖测试,结果表明:有足够大的视崖深度时(大约90cm或更多),只有不到10%(3名)的婴儿会越过悬崖爬向母亲,而有27名婴儿从中间爬向浅滩。当深侧的方格图案距离玻璃板越来越近时,就有越来越多的婴儿爬过深滩;当视崖深度是26cm时,有38%的婴儿爬过...
视崖实验名词解释 视崖实验是由心理学家Gibson和Walk于1960年提出的一种实验方法,用于研究婴儿对深度知觉的发展和判断能力。 在视崖实验中,一张V字形结构的玻璃板分隔成两个区域。玻璃板的上方是一个看似连续的平面,实际上有深度,称为“崖”。在玻璃板两侧,分别设置一个平台,平台下方的地面是崖的延伸。这样,一边...
在婴儿时期,儿童害怕死亡是因为受到生存本能的驱使。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对死亡的惧怕开始变得复杂起来。在幼儿时期,儿童进入幼儿园学习,同伴交往不断发展,活动更加丰富,这使得他们对于生活有了更多的热情,与此同时,他们与父母的感情更加深入,对父母的依赖更加强烈。所以如果幼儿害怕死亡,他们的理由应该涉及到生活...
在实验室里,研究者欲科学地研究深度视知觉能力。为此,他们构思并设计出了一种叫作“视崖”的实验装置。 理论假设 如果你想找到动物或人在发展过程中获得深度知觉的关键点,一种方法是把他们放在悬崖边上,看他们能否让自己不掉下去。这个建议十分可笑,因为从伦理上说、这可能伤害到无法知觉深度(特别是高度)的被试。
视崖实验,也叫深度感知实验,是心理学中很有名的一种实验。它的目的是为了研究哺乳动物在危险的悬崖边缘和安全的平地上的行为和认知。这个实验的基本思路是通过表面上看来很可信的可视的欺骗性情境来探究动物的深度感知的能力。简述视崖实验的内容视崖实验中通常使用一个三面墙的平台和一块透明的玻璃地板...
视崖,这个术语源于对婴儿深度知觉发展的一种实验装置,也被称为"视觉悬崖"。它设计巧妙,用于研究婴儿对空间深度的理解能力。装置的核心部分是一个能够容纳婴儿爬行的平台,平台的两侧覆盖着透明的厚玻璃,上面均匀地铺设着黑白相间的格子布料。在设计上,一侧的布料紧贴玻璃,看起来就像一片平坦的"浅滩",...
什么是“视崖”实验 “视崖”实验具有什么意义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答:实验时,让婴儿的母亲先后站在装置的"深"、"浅"两侧招唤婴儿,观察婴儿是否拒绝从有深度错觉的"悬崖"一边爬向母亲,借以研究婴儿的深度知觉的发生;实验证明,出生六个月左右甚至更早些的婴儿,尽管母亲向他她招手呼唤,诱导其爬向母亲,但...
简述视崖的原理和用途。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吉布森和沃尔克设计了一种实验仪器——视崖。视崖为一张高为4英尺的桌子,表面是一整块厚玻璃,半边的玻璃是不透明的,紧贴玻璃下方就有一块红白格子的布,此为“浅滩”,而另半边的玻璃是透明的,不过在相距4英尺远的地面上同样放着红白格子的布,此为“视崖”,...
视崖实验 被试验者是36名年龄在6~14个月之间的婴儿,他们的母亲也参加了实验。实验时,每个婴儿都被放在视崖的中间板上,先让母亲在深渊的一侧呼唤自己孩子,然后再在浅滩的一侧呼唤自己的孩子。 实验中,9名婴儿拒绝离开中间板。当另外27位母亲在浅滩的一侧呼唤他们时,只有3 名婴儿极为犹豫的爬过视崖的边缘。当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