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句出自《荀子·儒效》,完整的表述是:“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荀子名况字卿,又称孙卿,赵国人,其处齐三十余载,三度执掌稷下学宫“祭酒”显位,兼收并蓄,博洽周流,积薪而上,独成一家,是战国末期儒家乃至先秦诸子之集大成者,冯友兰先生誉之“...
【原文】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译文】 孔子对于穿丧服的人、戴礼帽的人和盲人,如果遇见了,尽管他们年轻,必定从坐席上起身; 在他们身边走过的时候,必定紧走几步。 齐衰(音资崔):丧服之一。 冕衣裳者: 穿戴整洁的贵族。 冕为帽,上为衣,下为裳。瞽者:盲人。 朱熹《...
见见之时,能够看见这个功能的时候;见非是见,你能够看到自己功能那个知道的看见,不是眼睛看见;见犹离见,真正那个能够见生命这个本体不在你眼睛,或者是所见看见的这个功能上,这个能见之本性离开一切所见所有的现象;见不能及,你那个眼睛看见不看见同那个明心见性那个见是不相干。 该句出自续传灯录温州龙翔竹庵士珪禅...
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荀子·儒效》 2荀子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翻译 3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的翻 ...
圣人以仁义为本,明辨是非,言行一致,判断没有毫厘之差。没有其他道理可讲,这些都包含在实践过程中了。所以听说过道理却不眼见为实,即使听说的知识很多,也一定会有谬误;眼见为实却不力求理解,即使学识颇多,也一定会妄自臆测;明晓事理却不亲自实践,即使思辨缜密,也一定会陷入困境。不打听、不寻找道理,那么即使...
提出“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是: ( )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庄子 答案 C 中公专家解析:荀子《儒效篇》中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於行而止矣。”大致意思是说学习要“闻” 、“见” “知”、“行”,只有学...
荀子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译文:没有听到的不如听到的,听到的不如见到的,见到的不如了解到的,了解到的不如去实行,学问到了实行就达到了极点。这句话出自出自《荀子·儒效》儒效篇,是儒家经典著作《荀子》的第八篇。本...
《荀子·儒效》中记载:“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句意为:见到不如理解到,理解到不如去实践钻研。 陆游曾有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脱离了实践的学习,终究是浅的,而浅尝辄止,正是学习的大忌。《荀子·儒效》中说:“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从“见”到“知”再到“行...
意思是:没有听到的不如听到的,听到的不如见到的,见到的不如了解到的,了解到的不如去实行,学问到了实行就达到了极点。出自战国荀子的《荀子·儒效》。节选原文: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 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圣人也者,本仁义...
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明之,行也。”这段话地哲学寓意是①间接经验是十分必要地②实践是获得知识地唯一途径③实践是认识地基础④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地物质活动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答案 [答案]A[答案]A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