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秋收起义,《西江月·秋收起义》是毛泽东于1927年9月秋收起义后创作的一首词。 此作采用赋的艺术表现手法,具有鲜明的纪实特色,堪称为史诗,咏颂了革命初期的工农革命武装暴动的壮举。其语言通俗,节奏紧凑,气势磅礴,刚健有力,比喻形象,富有文采。
秋收时的黑云翻涌,人民生活窘迫,霹雳一声工农起义迅猛神速、惊天地。 注释 西江月:词牌名。秋收起义: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中国共产党八七会议决定发动农民在秋收季节举行武装起义。 军叫工农革命:当时国民党的军队称作“国民革命军”,共产党领导的起义队伍就叫“工农革命军”...
《西江月·秋收起义》这首词,是毛主席在一九二七年九月创作的一首作品。这首词并不算毛主席词作中的一流精品,但是这首词的问世,却代表着毛主席生平的“两个第一”。这首词标题里的“秋收起义”,是毛主席生平直接领导发动的第一次军事斗争;同时,本词也是毛主席生平创作的第一首“军旅词”。因此在一九八六...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农民本应充满获得感,却因地主重重压榨而变得愁思百结、暮云沉沉。“霹雳”是风暴雷雨前的征兆。秋收起义犹如一声疾雷迅猛爆发,使敌人猝不及防。《西江月·秋收起义》在直陈其事中抒怀言志,将情志寓于记事之中,其词句朴实,但却力胜千钧。短短50 个字, ...
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初期我党发动的三大武装起义之一,中国共产党进入创建工农革命军进行武装斗争的崭新阶段。秋收起义是毛泽东军事生涯的光辉起点,从此34岁的毛泽东开始了用枪杆子改写中国历史的漫漫征程。《西江月·秋收起义》是描绘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的纪实之作,毛泽东生前没有正式发表,它算...
秋收起义是毛泽东军事生涯的光辉起点,从此34岁的毛泽东开始了用枪杆子改写中国历史的漫漫征程。《西江月·秋收起义》是描绘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的纪实之作,毛泽东生前没有正式发表,它算不上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但无论是对中国革命的道路探索、对毛泽东的革命人生,还是对毛泽东的诗词创作而言,这首词都具有不可低估的转折...
西江月 秋收起义一九二七年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诗词赏析词的题目告诉读者,这首词记述的是湘赣边界的秋收暴动。秋收起义是作者亲自领导的革命暴动。起义队伍高擎革命红旗,向国民...
西江月·秋收起义朝代:-作者:毛泽东原文: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注释 更多 1、西江月:词牌名,由李白《苏台怀古诗》的“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的诗句得名。2、军叫工农革命:当时国民党的军队称作“国民革...
《西江月·秋收起义》是毛泽东于1927年9月秋收起义后创作的一首词。《西江月·秋收起义》采用赋的艺术表现手法,具有鲜明的纪实特色,堪称为史诗,咏颂了革命初期的工农革命武装暴动的壮举。其语言通俗,节奏紧凑,气势磅礴,刚健有力,比喻形象,富有文采。作品全文 西江月·秋收起义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