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对《行事钞·瞻病送终篇》进行深度剖析,以期揭示其深远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行事钞》及其背景 1. 《行事钞》概述 《行事钞》,全称《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是道宣在广泛汲取前人智慧的基础上,结合唐代佛教的实际状况,对《四分律》进行的一次全面而系统的整理与阐释。这部作品摒弃了传统的繁琐...
《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是中国佛教南山律宗的重要典籍,全称《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简称《行事钞》。这本书由唐代僧人道宣在贞观四年(630年,一作贞观八年)修订而成。道宣于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在终南山丰德寺撰写初稿。《行事钞》分为三卷(或作六卷、十二卷),其中上卷12篇属于...
其内容首先对敦煌遗书中的《行事钞》文字、版本及内容进行了全面校刊梳理,归纳其因时间推移所产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及特点,由此引发对唐代中晚期敦煌地区佛教信仰情况的认识,以及对敦煌文化与佛教文化由相互影响到熔于一炉的历史转变的思考。本书对于认识唐代敦煌地区佛教的流传以及《行事钞》在唐代的译注有...
《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简称《行事钞》,是道宣律师的第一部律学著作,成书于唐·武德九年(626)六月,贞观九年(635)重治。道宣律师初撰文三卷,后世开为六卷或十二卷,现收录于《大正藏》第40册。 道宣律师(596~667),十岁从长安日严寺慧頵受业(一说十六岁),二十岁到大禅定寺依智首大师受具足戒,随后...
为了更好地管理社会,了解民情,元世祖忽必烈下令编纂“行事钞”。当时的官员每年要向中央报告本地区的情况,以供政府参考。为此,元世祖命令各级官员将当地的政治经济状况、风俗民情等编写成文,上报中央。这就是行事钞三十篇的创作背景。 三、行事钞三十篇记录了哪些内容? 行事钞三十篇记录了丰富多样的内容,从中我们...
《行事钞三十篇》,又称《官方密令》,是一部古代中国的官方文书集合,是行政机关发布命令、指示、规章制度的重要依据。下面将从行事钞的起源、特点、分类以及应用等方面一步一步进行详细的讲解。 一、起源 《行事钞三十篇》的编撰大致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那时东汉政权已经衰弱,中央政府的命令逐渐失去了影响力,地方...
目的是专供行事上披检之用。统摄全书最后以三行统摄全书的内容,上卷十二篇属于摄僧统众的事,名为众行;中卷四篇属于自修持犯的事,名为自行;下卷十四篇通于僧众及个人,名为共行。自行属于止持,众行、共行属于作持。因此,本书所诠,总归于依戒行十六事,成此三行,故名行事钞。
《行事钞》引《成论》出示戒体,主要讲了两点内容:一是正式出示作戒的体。文中的“身口业思”,指受戒人行走往来、长跪礼拜等,属于身的造作。陈说乞戒词句,即是口的造作。立志要期持戒,希求戒法,普缘万境,这种心贯穿于受戒的始终,并统领身口二业,所以叫做“身口业思”。此业思,就是作戒的体。阿弥陀佛 ...
行事钞的文体受到了唐代韩愈创造的“行行出状元”格律诗的影响,因此有着与诗歌相似的特点。它要求每篇行事钞都以7个字的标题开头,随后在每个部分内以5个字的句子概述内容,再接下来用3个字的小标题具体描述细节。这种7-5-3的格律结构,使行事钞具有较高的韵律感和节奏感,也方便了读者快速浏览和理解文意。 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