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作者简介 约翰·济慈(1795年—1821年),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生活贫困,做过医生助理。自幼喜爱文学。1816年发表处女作《哦,孤独》。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与蛐蛐》,从此崭露头角。他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不少著名的诗篇,如颂...
蝈蝈与蛐蛐简介 蝈蝈 一种鸣叫昆虫,属于螽斯科。身体呈扁长形,触角为丝状,腹部两个发音器发达。蛐蛐 一种鸣叫昆虫,属于蟋蟀科。体形较蝈蝈小,触角短小,栖息于土壤或石块下。昆虫的基本特征 外骨骼头胸腹三部分 六足与翅膀变态发育 昆虫的体表有一层坚硬的几丁质外骨骼,可以保护和支持身体内部器官,并防止...
为什么只勾勒夏、冬两幅小景,描绘盛夏的蝈蝈的乐音和冬天的蛐蛐的歌儿,而不去写最富生命力的春秋两季呢?《蝈蝈与蛐蛐》阅读附答案: 19、寂寞严霜等词表现了严冬寂寞宁静的冷清景象。弹字用得准确,表现了声音的轻快。炉边升高的暖气写出了冬日夜晚人们家中的温馨气氛。 20、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
蝈蝈与蛐蛐的诸多差异 蝈蝈和蛐蛐在多个方面展现出了显著的不同。首先,它们的体型截然不同,蛐蛐体型小巧,仅有约2厘米长,而蝈蝈则体型较大,身长可达4厘米。在颜色上,蝈蝈呈现鲜亮的绿色,而蛐蛐则是黑褐色。通过观察身体形状,我们也可以轻松区分这两种昆虫:圆柱形的是蝈蝈,而非圆柱形则是蛐蛐。此外,蝈蝈和...
蝈蝈与蛐蛐(济慈)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隐藏在阴凉的林中,就有一种声音 在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上飘荡, 那就是蝈蝈的乐音啊!它争先 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 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 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题目】《蝈蝈与蛐蛐》选自,作者是国浪漫主义诗人。诗人极为敏锐地捕捉到两种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发生的感叹。夏日的蝈蝈是在的环境中鸣叫的。冬日的蛐蛐是在的环境中鸣叫的。它告诉我们的生活道理是: 答案 【解析】答案解析《世界流派诗选》济慈英“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寂寞的...
蝈蝈与蛐蛐 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自幼家境窘困,是当时英国文坛上一颗光彩夺目的巨星。他的诗歌想象丰富,诗中有画,色彩感强,有一种永恒的美,多体现对自然、自由的向往。济慈诗才横溢,与雪莱、拜伦齐名。死时他年仅25岁,可是他遗下的诗篇一直誉满人间,被认为完美地体现了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的...
《蝈蝈与蛐蛐》赏析 这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早期创作的一首富于哲理性的小诗,洋溢着明朗欢乐的情调。 诗人以精微的观察,抒写了夏日郊外的蝈蝈和冬夜炉边的蛐蛐交替歌唱的情景。但开头疲于暑热的鸟儿,其实是春天的歌手,而蛐蛐生命力最旺盛的时刻正是秋季(可参看济慈的《秋颂》),况且,春夏两季正是百鸟争鸣,千虫...
1 蝈蝈与蛐蛐 济慈 大地的诗啊永远不会死: 当骄阳炎炎使百鸟昏晕, 躲进了树荫,却有个声音 在草地边、树篙间飘荡不止; 那是蝈蝈在领喝,在奢华的夏日 它的欢乐永远消耗不尽, 因为如果它唱得疲倦过分, 就在草丛下享受片刻的闲适。 大地的诗啊永远不会停: 在寂寞的冬夜里,当霜雪 织出一片静寂,炉边的蛐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