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而缌,服之穷也;五世袒免,杀同姓也。六世,亲属竭矣。其庶姓别于上,而戚单①于下,昏姻可以通乎?系之以姓而弗别,缀之以食而弗殊,虽百世而昏姻不通者,周道然也。 【注释】 ①戚单:戚,亲情。单,尽也。 【翻译】 同一高祖的子孙,彼此之间只穿缌麻丧服,这已经是五服的最后一等了。同一高祖之父的...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①?'子曰:“殷因于夏礼②,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注释】 ①世:古时称三十年为一世,一世为一代。也有的把“世"解释为朝代。也:表疑问的语气词。 ②殷.殷朝,即商朝,...
另外,继周者百世,是周后之事,并未说周何时灭,周何时到头尚未可知,不是诅咒。这种情况,周王也知道只有修德才可以尽量延长周朝国祚。朱子集注:其所损益,不过文章制度小过不及之间,而其已然之迹,今皆可见。则自今以往,或有继周而王者,虽百世之远,所因所革,亦不过此,岂但十世而已乎!圣人所以知来...
答案: “虽百世犹未改”出自: 宋代 晁补之的 《漫浪阁辞》, 诗句拼音为: suī bǎi shì yóu wèi gǎi 。 问题2:“虽百世犹未改”的上一句是什么? 答案: “虽百世犹未改”的上一句是: 舆先人之善俗兮 , 诗句拼音为: yú xiān rén zhī shàn sú xī 。 问题3:“虽百世犹未改”的下一...
虽百世可也。 春秋时,公羊曰:“九世之仇犹可报乎?”孔子曰:“王道复古,尊王攘夷。十世之仇,犹可报也!”这段话的前半句是出自《公羊传·庄公四年》原句是:“九世犹可以复仇乎?虽百世可也。”上下文的内容是:齐襄公的前九世伯伯齐哀公因为纪侯进谗言被周天子烹煮了。到了齐襄公这一代把纪国给灭了,...
孔子说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单纯从子张和孔子的问答来看,涉及到的似乎是对于社会发展预测的问题。子张问将来十世(钱穆《论语新解》以为,三十年为一世,十世是三百年)能否预知,孔子则自信地说,三千年都可以预知。这一问一答,表明孔子把自己当成能够透视未来的大圣人。不过这和孔子在《论语》里其它...
“其苟且者,知将来之必敝;其知当者,知将来之必因。所谓虽百世可知也”的意思是:那些蝇营狗苟的小人物,知道未来必定是破败不堪;那些解社会现实情况的人,必定知道未来事情发生的原因在现在。因此即使是很长远的未来也可以预见。该句是由曾国藩提出的。表达了曾国藩对当时清朝朝廷腐败,官僚主义盛行,...
“虽百世犹未攺”出自宋代晁补之的《漫浪阁辞》。“虽百世犹未攺”全诗《漫浪阁辞》宋代 晁补之沛高皇之受嬴兮,刘别子曰楚元。羌好诗而说羲兮,敬设醴于穆生。戊始怠而穆去兮,申白笑而钳市。冨传孙而失国兮,派辟强之支子。爰清净而少欲兮,以身悟乎霍光。蹇孙向之洽闻兮,至耆老...
历史典故> 虽百世可知也 世:指朝代。 虽经历以后一百代也是可以预知的。 意谓鉴往以知来,从历史的演变,可以测知长远未来的事态。语出《论语.为政》:“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清.孔尚任《蘅皋词序》:“盖自三百篇后,而周乐已亡矣。后世之乐府...
孔子在 《论语·为政》中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商鞅在 《商君书·更法》中则说:“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这表明() A.两者都意在维护奴隶主贵族阶层的利益 B.两者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