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原文为:“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其中,“知”通“智”,意为聪明才智。这句话的意思是:凭借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但仁德不能保持它,即使得到,也一定会丧失。 这句话是孔子对于治国理政或个人修养的一种观点。他强调了“智”与“仁”的相辅相成,“智”...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同智;及,得到。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能够得到,但仁德不足以保住,即使得到了,也会失去。这里的“之”,从后文看,可能是百姓、江山、人心等意思,也可能泛指知识、财富、地位、领地等。聪明才智是人很重要的天赋和能力,是成功的重要基础条件。但并不是唯一重要的条件。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 意思:凭借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但仁德不能保持它,即使得到,也一定会丧失。 出处:春秋孔子《论语 卫灵公》 原文选段:子曰:“知(通“智”)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此一段论语中,孔子在探讨治国之道时,提出了知、仁、庄、礼四个要素的综合运用,并以此昭示为政者的德行标准。这段话的深刻之处在于对理想君主之德的描摹,不仅强调智慧...
。解析:“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意指凭借聪明才智得到它,但没有仁德保持它,即使得到,也一定会丧失。说明道德意志对道德认识的作用,道德意志是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在德育过程中,道德意志是一种精神力量。
子曰:“知及之(1),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涖(2)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涖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注释】 (1)知及之:知,同“智”。之,一说是指百姓,一说是指国家。此处我们认为指禄位和国家天下。 (2)涖:音lì,临,到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的意思是:凭借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但仁德不能保持它,即使得到,也一定会丧失。这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强调了治理国家或为政者所必须具备的几种素质之间的关系:才智与得到:首先要有足够的才智和智慧,这是得到禄位或治理好国家的基础。仁德与保持:然而,仅...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去声。知足以知此理,而私欲间之,则无以有之于身矣。 “‘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莅”,临也。谓临民也。知此理而无私欲以间之,则所知者在我而不失矣。然犹有不庄者,盖气习之偏,或有厚于内而不严于外者,是以民...
【原文】子曰:“知①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②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③也。” ①知:通“智”。智慧,聪明;②莅:治理,管理;③善:好,美好; 【译文】孔子说:“凭借聪明得到权位,仁德不与权位相配,虽然得到了,必定最终失去。凭借...
这句话揭示了智慧与仁德的辩证统一关系:通过智慧获取的成果,若缺乏仁德作为根基,终将失去。其核心在于强调道德对知识成果的维系作用,以及二者在实践中的动态平衡机制。 一、知识获取的先天优势与局限 '知及之'指向人类认知能力的突破性价值。在农耕文明中,天文历法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