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镇割据通常指的是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外地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一直持续百多年直至唐朝灭亡。其发生是由于唐朝在安史之乱后添了许多节度使,而节度使管辖的地区称为“藩镇”,唐朝中央政府本以为,可以通过藩镇来平定一些叛乱,不料藩镇就是导致唐朝混乱乃至灭亡的总根源。根据历史学...
唐藩镇割据,唐代的地方割据现象。以魏博、成德、幽州三镇率先形成割据势力起,发展到全国49个藩镇,至藩镇之间, “喜则连横而叛上,怒则以力而相并”。以魏博、成德、幽州三镇率先形成割据势力起,发展到全国49个藩镇,至藩镇之间, “喜则连横而叛上,怒则以力而相并”。唐朝中央集权根本无法左右各藩镇。此...
唐末,藩镇其实是地方政府的组织形式,整个国家除两京之外全是藩镇。河北三镇属于割据型藩镇,而割据型是藩镇中的绝对少数派,其余藩镇人事权在朝廷手上,一部分财权与大部分军权也在朝廷手上。晚唐宦官凭借各种使职尤其藩镇监军使,将触手伸向全国,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全领域,从而与文官集团分享行政系统。晚唐宦官不仅彼此...
安史之乱可谓是唐朝历史的拐点,至此之后便再无盛唐。唐代藩镇的割据源于河朔(黄河以北)藩镇,他们由安史旧将演变而来,占据着伪燕政权的根据地河北地区;他们与唐王朝或战或和,形成了一个个独立的小王国。与后世的五代十国不同,河朔藩镇并没有“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这样的想法,也没有如...
虽然唐宪宗和唐武宗曾经接近完成削藩大业,但随着他们的驾崩,藩镇割据之风再度兴起。04.全面割据 大唐为了削藩,可谓方法用尽。其中最简单粗暴的一个策略就是分割,将大的藩镇割成若干个小藩镇,有点类似于汉武帝“推恩令”。随着朝廷的财政收入紧张,以及农民起义的不断爆发,后来干脆将藩镇制度在全国铺开,各地方军...
综上所述,藩镇作为一种军事和政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全,但也加剧了朝廷与地方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藩镇割据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节度使权力过大、独立性过大以及唐朝政府对边廷的掌控力削弱等因素,最终导致了地方节度使与中央政府之间的对抗和割据局面的形成,并对唐朝及至此后中国历史都产生...
唐廷基于迅速结束战争的考量,招降后任命安史余部田承嗣为魏博节度使,李怀仙为幽州节度使,李宝臣为成德节度使,薛嵩为昭义节度使,此后唐朝进入藩镇割据的局面。安史之乱使得唐代中后期藩镇割据不断加剧。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司马光《资治通鉴》里写道:“(安史之乱爆发后)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
公元819年二月,平定淄青的李师道后,藩镇割据的局面发生了彻底改变,全国暂归统一,史家称之为元和中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公元820年,唐宪宗被宦官陈宏志、王守澄杀害,太子李恒即位,为唐穆宗。晚唐萧然景象,飞鸟散尽,残花落地,早春的原野上留几痕残血。七月,幽州军乱,揭开了河朔再叛的序幕。七月底,...
那么,为何藩镇割据到了安史之乱后才会出现呢?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唐中央对安史旧部处置不当,姑息养奸造成的。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被平定之后,一些降唐的安史旧部,被朝廷以赏功为名,授予节度使职位,逐渐做大做强。面对这种局面,时任皇帝代宗显得很无奈,他无力消灭这些势力,只好萝卜加大棒哄着他们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