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襄的分隶,连苏轼也觉得是“小(稍)劣”的(苏轼不愿说蔡的坏话,他这样说,怕是真的不够好了)。由于篆、隶等古文字到唐代已失去古意,责任不在蔡襄。蔡襄所能的各种书体,且不论水平的高下,单就学习所付出的精力而言,也是足以使人敬佩的。在宋朝建立以降的百馀年内,对书法如此醉心并达到相当水平的人...
蔡襄 [ cài xiāng ] 生词本 基本释义 [ cài xiāng ] 字君谟。兴化军仙游县唐安乡连江里青泽亭境蔡坑(今福建省仙游县枫亭镇九社村蔡坑自然村)人。北宋名臣,书法家、文学家、茶学家。所著《茶录》总结了古代制茶、品茶的经验;《荔枝谱》则被称赞为“世界上第一部果树分类学著作” [3] 。蔡襄的诗文...
简介:该片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的精髓要义,通过聚焦北宋名臣、书法“宋四家”之代表人物蔡襄,以其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农艺家和书法家的多重身份,从政治抱负、廉政建设、民本情怀、农艺贡献、经略沿海、书法艺术六个主题,展示人物成就及其背后精彩纷呈的历史典藏与人文启迪,体现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与探索精神...
次月,欧阳修等人将蔡襄的诗歌推荐给宋仁宗。于是宋仁宗便下诏让蔡襄担任秘书丞、知谏院,时称“四谏”。蔡襄尽谏官之职,对朝廷之事多有议论。同年五六月间,因旱灾、蝗灾、日食、地震等灾异频发,蔡襄和余靖连上《言灾异》奏议四篇,陈述灾害与人事相关。随后,蔡襄又上书了《论元昊狂僭之计》等十二篇奏章,...
此外,《宋史·蔡襄传》亦云:“蔡襄字君谟,兴化仙游人。举进士,……以母老,求知福州,改福建路转运使,开古五塘溉民田,奏减五代时丁口税之半”。元人脱脱编纂《宋史·蔡襄传》的材料基本上出自欧阳修的《端明殿学士蔡公墓志铭》。 喻政修纂的万历版《福州府志·蔡襄传》亦云:“蔡襄字君谟,仙游人。庆历间,由左...
蔡襄,一代茶学宗师,是宋代茶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蔡襄,北宋大臣,著名的书法家、政治家、茶学家、植物学家、文学家。18岁进士及第,曾任漳州军事判官、西京留守推官、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福建路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和杭州府事...
北宋名臣蔡襄,是政治家也是书法家,亦是茶学专家。在他担任福建转运使期间,创制出“小龙团”茶,成为宋朝皇室的最爱。蔡襄不仅助推了宋代茶文化的兴盛,也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但苏轼却将蔡襄与奸相丁谓相提并论,这又是怎么回事?近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了新书《千面宋人:传世书信里的士大夫》,作者围绕120...
蔡襄,字君谟,出生于北宋时期的福建莆田,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官员、书法家、文学家和茶学家。他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考中进士,开始步入仕途。在朝中担任谏官时,他以直言敢谏著称,备受皇帝信任。然而,他并不满足于朝中的安逸生活,多次请求外任,以期为百姓做更多的事情。蔡襄的政绩卓著,无论是在泉州、...
蔡襄,北宋高官,职务和包公很像。但比包公有更丰富的地方任职,在泉州、福州和开封都当过地方官。在泉州洛阳桥不远处有一座蔡襄祠,走进去观看,才知道可以用“一二三四”来形容蔡襄的一生。一是他在泉州主持建造的洛阳桥(万安桥),是我国最早的跨海大石桥,给泉州留下了千年石桥,且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二是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