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中作》是五言古诗。高适的《蓟中作》主题非常明确,此诗描写了边境的荒凉、边患的严重,抨击了统治阶级的失策,同时也抒发了“安边”的壮志难酬的巨大悲愤,为高适第二次出塞到蓟北的代表作之一,内容含蕴深广;实为天宝末年东北边境现状之形象写照,可以“诗史”视之。 【原文】 蓟中作 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蓟中作,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yuán)。打马驱驰越过沙漠,长途跋涉来到边疆。垣:城上矮墙。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边城一带如此萧条,日光惨淡白云昏黄。萧条:冷落。一...
蓟中作【作者】高适 【朝代】唐 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标签:叙事壮志难酬愤懑边塞 译文 注释 打马驱驰越过沙漠,长途跋涉来到边疆。边城一带如此萧条,日光惨淡白云昏黄。身临沙场争战之处,常为胡虏的反复侵扰...
【题目】阅读高适的《蓟中作》,完成后面的题。蓟中作高适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这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何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解析】诗歌前两句以“沙漠”“塞垣”这样特有...
《蓟中作》是唐代诗人高适在冬天送兵后,于次年春天南返封丘时所作的一首边塞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边境的荒凉景象和边患的严重性,同时对统治阶级的失策进行了有力抨击。在诗的构思上,作者巧妙地运用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的手法,使得诗篇起伏跌宕、擒纵自如,将诗人内心的壮志难酬与巨大悲愤恰到好处地展现...
《蓟中作》是唐代诗人高适所作的一首边塞诗。全诗通过描写了边境的荒凉、边患的严重,抨击了统治阶级的失策。在行文上层层推进,环环相扣,起伏跌宕,擒纵自如,将诗人壮志难酬的巨大悲愤恰到好处地反映出来。诗一开篇,“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就以“沙漠”、“塞垣”这样特有的塞外景物,勾勒出一幅浩瀚伟岸的典型...
蓟中作高适[唐代] 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 0 0 去完善作者简介 高适 高适(700年-765年),字达夫,唐朝著名边塞诗人,与岑参、王之涣、王昌龄并称为“边塞四诗人”。他的诗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戍边将士生活为...
高适的《蓟中作》通过描绘边塞的荒凉与频繁的战事,批评了统治者的失策。诗歌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也揭示了个人壮志难酬的惆怅。此诗题作《送兵还作》,是高适在天宝十年(751)冬天送兵后,于次年春天南返封丘时所作。▍ 《蓟中作》的诗意与背景 此诗描绘了一个边塞诗人对时局的深切关注和对自身...
蓟中作高适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①。惆怅孙吴②事,归来独闭门③。[注]①据《通鉴·玄宗天宝四载》记载:安禄山欲以边功市宠,数侵掠奚、契丹,逼得“奚、契丹各杀公主以叛”。“已承恩”三字偷惰、欺蔽二意俱在其中。②孙、吴指...
您好,很高兴为您提供文言文翻译服务。您提到的“蓟中作高适翻译”,我理解为需要将高适的《蓟中作》这首诗翻译成白话文。以下是《蓟中作》的白话文翻译: 边城又是一片秋草,岁岁年年不知多少。 曾经到过的燕国故地,今天又是暮云缭绕。 汉家大将辞家破残贼,男子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