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甲骨学家王宇信在《甲骨学通论》中说“董作宾三十五年来追求学术,追求甲骨文,对甲骨学科学体系的建立,多有发明和创造,并深刻影响着海内外几代甲骨学者,因此董作宾是继罗振玉、王国维以后,在甲骨学发展史上划时代的一代宗师。”董作宾对甲骨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主要...
董作宾与安阳殷墟结下不解之缘,10年之中安阳殷墟成为他工作和生活的地方。自始至终参加殷墟发掘的石璋如在《董作宾先生与殷墟发掘》一文中说: “大家都知道,董作宾先生是殷墟发掘的开山,是殷墟发掘的台柱。前七次发掘每次必与,后八次的发掘,也常往参加。他向前走一步,殷墟发掘则向前迈进一步,并且扩大一次。” 在...
董作宾(1895~1963),甲骨学家、古史学家、“甲骨四堂”之一。河南省南阳人。原名作仁,字彦堂,号平庐。在考古学、殷商史、文字学、书法及篆刻艺术等方面颇有贡献。从1928年至1937年科学发掘15次,董作宾参加了前7次和第9次发掘。奠定了我国田野...
1.平庐老人:董作宾的生平 董作宾(1895—1963),字彦堂,号平庐,河南南阳人。中国近代,鉴于董作宾对甲骨学的贡献,将他与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郭沫若(字鼎堂)并称为“甲骨四堂”。 1923年,董作宾在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读研究生。1928年至1946年,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被选为中央研究院...
董作宾(1895-1963),原名作仁,号平庐,字彦堂,宛城区长春街人。出身于小店主家庭。6岁人私塾。宣统二年(1910年),入元宗高小,后因兄弟去世,中途辍学。 民国4年(1915年)春,考取县办师范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民国6年(1917年)春,跟随张嘉谋去开封,在张家管书房兼办家务。后入开封育才馆读书,初步接触甲骨文...
甲骨文的发现,把中国文明历史向前至少推进了一千年,谈及国内甲骨研究大佬,著名的有四堂: 鼎彦雪观。其中成果最显著的,莫过于彦堂董作宾。有些在国内某个时期,名声无两,真正得到国内外领域认可的,董是公认的权威。主要研究甲骨的,除了中国就剩日本了。甲骨,龟的腹甲和动物的骨头,刻在上面的文字,就是...
董作宾(1895-1963),字彦堂,又作雁堂,别署平庐。河南南阳人。中国现代甲骨学家。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广州成立,董作宾被聘为通讯员,受命到安阳进行殷墟调查。回到北京,汇报了在安阳的考察情况,立即得到蔡元培院长的重视。几天后,董作宾再次来到安阳,中国文物考古史上首次对殷墟的科学发掘拉开了序幕!从1928年...
1931年,董作宾、李济、傅斯年、梁思永在安阳小屯村考古时合影 来自网络 只是现在,除了黄土,什么都没有了,就像它的名字——殷墟。在安阳城中,士绅和古玩店的老板也纷纷劝远道而来的董作宾放弃幻想。走下田垄勘测后,董作宾发现,这里的情况和罗振玉描述的不同。有几个坑显然才刚刚被填埋好,而他在坑边甚至捡到...
作为第一个流派的歌谣研究会,是一个颇松散的团体和流派,其中持乡土研究观点的学者,如顾颉刚、常惠、董作宾、台静农、钟敬文、罗乡林、白启明、刘经菴等,在歌谣研究会流派中占主流地位。本文以董作宾的《看见她》母题研究及其他为个例,阐明乡土研究思潮,是20世纪中国现代民间文艺学的最早的一种研究思潮和最富成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