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作宾的甲骨文研究与书法创作张士钧董作宾(1895-1963),字彦堂,192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28年任河南省立五中(即南阳一中)国文教员。中国现代甲骨文学家,与郭沫若、王国维、罗振玉并称“甲骨四堂”,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该文为作者“董作宾个案”研究系列...
甲骨文的发现,把中国文明历史向前至少推进了一千年,谈及国内甲骨研究大佬,著名的有四堂: 鼎彦雪观。其中成果最显著的,莫过于彦堂董作宾。有些在国内某个时期,名声无两,真正得到国内外领域认可的,董是公认的权威。主要研究甲骨的,除了中国就剩日本了。甲骨,龟的腹甲和动物的骨头,刻在上面的文字,就是甲...
根据发掘情况,董作宾写出了《民国十七年十月试掘安阳小屯报告书》,闻名于世的“殷墟发掘”由此拉开序幕。从1928年到1937年,殷墟先后进行了15次大规模发掘,在这15次发掘中,董作宾除了主持第1、5、9次发掘,参与2、3、4、6、7次发掘外,还受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的委托,...
董作宾(1895~1963),甲骨学家、古史学家、“甲骨四堂”之一。河南省南阳人。原名作仁,字彦堂,号平庐。在考古学、殷商史、文字学、书法及篆刻艺术等方面颇有贡献。从1928年至1937年科学发掘15次,董作宾参加了前7次和第9次发掘。奠定了我国田野考古学的基础,培养了一大批考古学专家。
“平庐”是董作宾的书斋名。1940年,在昆明郊外龙头镇,董作宾乔迁新居之际,傅斯年用篆书题写“平庐”和长跋相赠,列举了董作宾在甲骨文、经史文献、天文历法等方面的研究成就,将他与张平子(张衡,字平子,南阳人)相提并论。五十岁后,董作宾自号“平庐老人”。
董作宾(1895-1963),原名作仁,号平庐,字彦堂,宛城区长春街人。出身于小店主家庭。6岁人私塾。宣统二年(1910年),入元宗高小,后因兄弟去世,中途辍学。 民国4年(1915年)春,考取县办师范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民国6年(1917年)春,跟随张嘉谋去开封,在张家管书房兼办家务。后入开封育才馆读书,初步接触甲骨文...
温县又称“院士之乡”,从这里走出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同保、董作宾、王光远、王梦恕、郭东明、张统一6位院士。这一美誉给历史悠久、人文厚重的温县再添加亮丽的新名片!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下从温县走出来的甲骨文学家董作宾! 董作宾(1895年-1963年),原名董作仁,字彦堂,又作雁堂,号平庐。祖籍河南温县董杨门,出生于河...
在董作宾逝世近40年之际,甲骨文出土地安阳师范学院成立了“董作宾甲骨学研究中心”,并专设董作宾作品展室,以此来纪念和弘扬他的治学精神,推动甲骨学及殷商文化研究。 董作宾先后有两任夫人,共生育4个女儿6个儿子,分散在大陆、台湾和美国等地,在各领域均有建树。只有次子董玉京继承了父亲,他是台湾著名心脏专科医师,...
1931年,董作宾、李济、傅斯年、梁思永在安阳小屯村考古时合影 来自网络 只是现在,除了黄土,什么都没有了,就像它的名字——殷墟。在安阳城中,士绅和古玩店的老板也纷纷劝远道而来的董作宾放弃幻想。走下田垄勘测后,董作宾发现,这里的情况和罗振玉描述的不同。有几个坑显然才刚刚被填埋好,而他在坑边甚至捡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