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9月,党中央率领右路军突破了天险腊子口,翻越了岷山,于9月20日到达了哈达铺,而这无疑是红军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因为就是红军的这一个决定党中央最终决定落脚陕北。事实上,就是到了此时,红军也还没有完全彻底的想好落脚点在哪,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在当时“北上”是唯一的出路:一来北上是当时共产...
落脚点的意思是落脚处。也指目的和目的地。本源含义即落脚之处。故引申为(临时)住处,位置。出自一九四五年的七大:我说陕北是两点,一个落脚点,一个出发点。有时我们在写文章时要达到什么目的,如何表达我们的意思,也可以说我们写文章的落脚是什么。 所以落角点有时指我们要达到的位置,有时也可以用于我们写文章要表...
一百年来,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立党兴党强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正是因为坚持这一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党始终与人民血脉相通、生死相依、命运与共,历经百年风雨而愈益青春勃发。人民在我们党心中永远最重、最高,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深厚基础和...
在我看来,"落脚点"这个词蕴含了多重含义。首先,它象征着生活的稳定和归属感,如同在城市中找到的那个温暖的港湾,当你结束旅程,决定在一个城市安家落户时,这个地方就是你的落脚点。它不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心灵上的依托,让你感到安全和舒适。其次,"落脚点"也可以理解为个人职业或事业发展的转折...
重访革命圣地延安:既是落脚点又是出发点 从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随中央红军长征到达吴起镇落户“陕北”,到1937年1月13日中共中央进驻延安,一直到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在吴堡县东渡黄河,中共中央在陕北的近13年时间统称为“延安时期”。毛泽东曾如此评价:“陕北是两点:一个是落脚点,一个是出发点...
中央红军长征落脚点的七次变化 ▲榜罗镇会议纪念馆旧址 1935年10月,“万水千山只等闲”的中央红军在“屈指行程二万”之后抵达陕北,率先为这部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划下了一个休止符。毛泽东曾说:陕北是落脚点,也是出发点。落脚陕北使中国革命重新建起了大本营,随即吹响了全民族抗战的嘹亮号角。然而,到陕北落脚并非...
1948年5月,中共中央从陕北延安迁往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开始了新中国成立前的最后一段农村革命历程。在这里,毛泽东和中央领导同志指挥了三大战役,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制定了建国的基本方针和政策,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那么,为什么毛泽东会选择平山作为最后一个落脚点呢?这背后有哪些军事、政治、...
长征途中,毛泽东等领导在哈达铺的报纸上得知陕甘地区有刘志丹和徐海东的红军以及相当大的根据地的消息,这无疑给处于艰难困厄之中的红军带来了胜利的希望,于是在榜罗镇政治局会议上正式决定到陕北去,把陕甘根据地作为长征的最终落脚点。10月中旬,中共中央率领由红一方面军第1军、第3军和军委纵队改编的陕甘支队到达...
立足点和落脚点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含义和应用场景两个方面:一、含义 立足点:主要是指观念或看法的选择角度,即基于某种观点或立场来观察、分析问题。它更多强调的是思考或判断的出发点和依据。 落脚点:本源含义指落脚之处,即停留或居住的地方。但在更广泛的应用中,它引申为目的、目标或最终归宿,与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