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参的种植和炮制 来源 为豆种植物苦参的根。春、秋采收,以秋采者为佳。挖出根后,去掉根头、须根,洗净泥沙,晒干。鲜根切片晒干,称苦参片。 【原形态】 苦参,又名:水槐(《本经》),地槐、菟槐、骄槐、白茎、虎麻、岑茎、禄白、陵郎(《别录》),野槐(《纲目》),山槐子、白萼。
苦参作为中药材,常用于治疗湿疹、皮肤瘙痒、阴道炎、减轻小便不畅不适感、黄疸等症状,主要通过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利尿等功效发挥作用。在使用苦参时,应根据医生的指导合理用药,避免不必要的副作用。 1.治疗湿疹:苦参具有清热燥湿、杀虫止痒的功效,特别适用于湿疹、皮肤瘙痒等皮肤病。苦参常以煎水外洗或内服的方式使...
3.《本草汇言》:姚斐成云,苦参,祛风泻火,燥湿去虫之药也。前人谓苦参补肾补阴,其论甚谬。盖此药味苦气腥,阴燥之物,秽恶难服,惟肾气实而湿火胜者宜之;若火衰精冷,元阳不足,及年高之人,胃虚气弱,非所宜也。况有久服而致腰重者,因其专降而不升,实伤肾之谓...
苦参,为豆科植物苦参的根。播种第3年9-10月挖取全株,除去地上部分及芦头、须根,用刀割成单根,洗去泥土、晒干或烘干。 苦参的功效 功效作用: 清热燥湿,祛风杀虫。 营养价值: 硒元素,花青素等。 适宜人群: 一般人群可食用。 禁忌人群: 【脾胃虚寒】者忌服。
苦参对心脏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使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苦参、苦参碱、苦参黄酮均有抗心律失常作用;苦参注射液对抗乌头碱所致的心律失常,作用较快而持久,并有降压作用;其煎剂对结核杆菌、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均有抑制作用,对多种皮肤真菌也有抑制作用。还有利尿、抗炎、抗过敏、镇静...
【中药名】苦参 kushen 【别名】苦骨、川参、牛参、地骨、野槐根。 【英文名】Sophorae Flavescentis Radix。 【来源】为豆科植物苦参Sophora flavescens Ait.的根。 【植物形态】亚灌木。根圆柱状,外皮黄色。茎枝具不规则的纵沟,幼时被黄色细毛。单数羽状复叶,互生,下具线...
苦参能够清除体内的热毒,有助于降低体温,缓解发热、口渴、咽喉肿痛等热毒症状。 苦参的用法 在用法上,苦参通常以内服和外用两种方式使用。 1.内服 内服时,苦参的用量一般可根据病情和医生建议适量增减。 2.外用 外用时,苦参可煎汤洗患处,适用于湿疹、湿疮、皮肤瘙痒等皮肤问题。
1. 黄酮类化合物是苦参的主要活性成分,其中,大黄酮类物质如杨梅素、青蒿素等具有较强的抗菌、消炎和抗氧化作用。 2. 生物碱是苦参的另一重要成分,最具代表性的是马钱子碱,具有抗癌、抗炎、解痉等作用。 3. 皂苷类物质在苦参中也占有一定比例,其主要成分为玉溪甘草苷,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免疫调节等作用。
1.苦参与龙胆 二者均性味苦寒,善清下焦湿热,治肝胆湿热,黄疸尿赤;以及湿热下注,赤白带下,阴肿阴痒。然苦参兼能利尿杀虫,使湿热从小便排出,可治湿热蕴结膀胱,小便不利,灼热涩痛;又能杀虫止痒,用于湿疹湿疮,皮肤瘙痒,疥癣麻风。龙胆苦寒降泄力更强,长于清泻肝胆实火,既可用治肝火头痛,目赤耳聋,胁痛口苦,又可...
苦参属于豆科植物,是苦参的干燥根,具体分析如下: 苦参味苦,性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具有较强的清热燥湿作用,对于湿热蕴结肠胃、下痢腹痛的患者有显著疗效。在治疗湿热黄疸时,常与茵陈、龙胆等药物配伍使用。除此之外,苦参可以平衡油脂分泌,清除皮肤中的毒素,具有抑菌杀虫的作用,对于皮肤瘙痒、湿疹、疥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