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 而不行,虽敦必困。不闻不见 正文 1 意思是:没有听到的不如听到的,听到的不如见到的,见到的不如了解到的,了解到的不如去实行,学问到了实行就达到了极点。出自战国荀子的《荀子·儒效》。节选原文: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
【典故】出自战国荀况《荀子·儒效》,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释义】意思是,没有听到的不如听到的,听到的不如见到的,见到的不如了解到的,了解到的不如去实行,学问到了实行就达到了极点。 【赏析】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
明知道理的人是圣人。圣人以仁义为本,明辨是非,言行一致,判断没有毫厘之差。没有其他道理可讲,这些都包含在实践过程中了。所以听说过道理却不眼见为实,即使听说的知识很多,也一定会有谬误;眼见为实却不力求理解,即使学识颇多,也一定会妄自臆测;明晓事理却不亲自实践,即使思辨缜密,也一定会陷入困境。不打听、...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这句话的意思是:没有听到的不如听到的,听到的不如见到的,见到的不如了解到的,了解到的不如去实行,学问到了实行就达到了极点。 它强调了实践和行动对于获取真知的重要性。学习和认识事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闻、见、知、行四个阶...
《荀子·儒效》中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此段文字构建起完整的认知与实践体系。荀子作为战国末期儒学集大成者,其知行观突破单纯理论探讨,将知识获取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该论述以递进关系展开认知层级:听闻、亲见、理解、实践,最终落脚于"行"这一...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8~12题。(一)司徒北平王家,猫有生子同日者,其一母死焉。有二子饮于死母,其鸣甚哀。其一方乳其子,若闻之,起而听之,走而救之。衔其一置于其栖,又
【题目】:荀子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译文】荀子说:没有听到的不如听到的,听到的不如见到的,见到的不如了解到的,了解到的不如去实行,学问到了实行就达到了极点。实行,才能明白事理。【道理】:(1)实践是认识的...
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荀子·儒效》 2荀子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翻译 3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的翻 ...
荀子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译文:没有听到的不如听到的,听到的不如见到的,见到的不如了解到的,了解到的不如去实行,学问到了实行就达到了极点。这句话出自出自《荀子·儒效》儒效篇,是儒家经典著作《荀子》的第八篇。本...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摘自《荀子·儒效》 解释:不若:不如。至:到了,到达。止:停,引申为达到极点。 全句译文:没有听到的不如听到的,听到的不如见到的,见到的不如了解到的,了解到的不如去实行,学问到了实行就达到了极点。 赏析:学习和认识事物是要循序渐进的,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