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渡海帖》又名《致梦得秘校尺牍/dú/》,行书,书于元丰三年(1100年),纸本,尺寸28.6X40.2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苏轼《渡海帖》又名《致梦得秘校尺牍/dú/》,行书,书于元丰三年(1100年),纸本,尺寸28.6X40.2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苏轼《渡海帖》又名《致梦得秘校尺牍/dú/》,行书,书于...
苏轼行书《凌虚台记》册页,六开(本幅六开十二幅),作于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出仕,任凤翔签判。嘉佑八年(1063年),凤翔太守陈希亮在后圃筑台,名为“凌虚”,求记苏轼,于是苏轼便作了这篇《凌虚台记》,奇文妙书,遂生于世!这篇文章在记叙土台修...
我们今天还能见到的苏轼名碑,如《表忠观碑》《丰乐亭记》《醉翁亭记》,都是当年被毁,后世根据拓片重新篆刻的。虽然流传至今的苏轼的书法还存有不少,但与当时毁掉的相比,可谓九牛一毛。在当今苏轼存世的一幅行书《天际乌云帖》,被称为“苏轼最顶级的行书法帖”,此篇用笔精到,格调高雅,姿态万千,一笔一...
苏轼这段极度痛苦的人生经历也造就了“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帖》。此作于近代流入日本,险些毁于日本1921年的东京大地震中,最终收归台北故宫博物院。后来台北故宫博物院曾展出过一件7.3米长的《寒食帖》真迹复制品,像这样的复制品,当时全世界也只有1件,立即引起了世界书坛的巨大震动。复制品展出也能震动世...
除了天下第三大行书《黄州寒食帖》,苏轼晚年时还有一件行书《洞庭中山二赋》,外行人看来奇丑无比,内行看来却是仙气飘飘,不染纤尘,其格调甚至不输晋唐。此作作于苏轼五十九岁时被贬岭南的路上,它的不凡之处在于,我们在其中能看到苏轼历经宦海沉浮之后,相较于黄州时期更加超然的达观和淡泊。这件作品原本藏...
苏轼擅长画墨竹,且绘画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序的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而且明确地提出了“士人画”的概念,对以后“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其作品有《枯木怪石图卷》《潇湘竹石图卷》等。 《落花诗》为苏...
苏轼行书《西湖诗卷》28.8x213.2厘米,在历史上各大碑帖名录上都没有记载,甚至在苏东坡全集上也难寻踪迹。该帖行书是苏东坡出任杭州通判时游玩西湖兴来之作,大约作于北宋哲宗元年至四年(1086年—1089年)。后来金人破宋,此卷被劫掠,在战乱之中差点被毁。几经辗转到元人汪世显手中,此后便下落不明。今藏...
苏轼的《黄州寒食帖》被称为“天下第三大行书”,排在它前面的是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和王羲之的《兰亭序》。这个排名其实并不是按照艺术水平的高低来排的,而是根据时代的先后顺序。《黄州寒食帖》无疑是书法史上人人都想攀登,在后世众多的追求者中,能真正领悟到它的精髓的,却寥寥无几。那我们具体应该怎样临写...
而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的《黄州寒食帖》,有文豪苏东坡人至中年,行至低谷凄风苦雨,悲伤落寞。历史已过千年,我们与苏东坡已经无缘再见。但是我们有《江城子》,有《水调歌头》,还有东坡先生当初字字泣血的《黄州寒食帖》。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经历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成了一个位卑言轻的小官。苏轼在黄州...
苏轼书法长卷欣赏《归去来兮辞》,32 x 181.1 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苏轼书法长卷欣赏《归去来兮辞》,32 x 181.1 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苏轼书法长卷欣赏《归去来兮辞》,32 x 181.1 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苏轼书法长卷欣赏《归去来兮辞》,32 x 181.1 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苏轼书法长卷欣赏《归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