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宋代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一蓑烟雨任平生”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所作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原文 定风波 宋·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
“一蓑烟雨任平生”出自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词。 “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探寻与解析 “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出处 “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并非出自苏轼的散文,而是源自其词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词是苏轼在宋神宗元...
苏轼的一蓑烟雨任平生诗词全文 《一蓑烟雨任平生》来源于苏轼的一首词,词牌名为定风波。苏轼于沙湖道中遇雨所做。 定风波·一蓑烟雨任平生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
人生路上高低起伏,我们要像苏轼一样高顺境不骄,逆境不惧,遇到任何事情能泰然处之,始终保持乐观旷达(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 (1) 此题主要考查诗歌表达出的作者的思想情感,要在读懂词作的基础上完成题目,要抓住词作前的写作缘由,同时结合作者的背景理解词作的内容,在理解时注意上片中的“谁怕,一 蓑烟雨任平生...
1定风波〔并序〕 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寒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注:① 这首词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写的,小序中写了此词的...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人生总有风雨,苏轼却不以为意。 在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时,选择我行我素,有一种不畏坎坷的超然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句话,这句话是北宋文学家苏轼说的,出自于他的词作《定风波》。 “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字面的意思好理解,也就是说: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始终保持从容、镇定,用乐观的心态对待人生。当然这样的解释是无法真正触及苏轼要表达的含义的。
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词(全三册) 作者名: 叶嘉莹主编本章字数: 517字更新时间: 2024-01-26 17:57:08 ◎南乡子 题解 作于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春。元丰三年(1080)五月,苏轼由黄州定惠院迁居临皋亭,第二年春作此词。傅幹《注坡词》录此阕调下有“黄州临皋亭作”六字。明·吴讷《唐宋名贤百家词》本...
这首词是苏轼在人生与事业的低谷期写下的一首励志作品,元丰三年二月(公元1080年),经历了乌台诗案的苏轼被贬到黄州。苏轼在黄州并没有选择躺平、摆烂,而是以不抛弃、不放弃的人生信条充实自信,以“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人生态度迎接生命驿站上的种种坎坷与挑战。这首词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下写成的。该词上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