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宋代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一蓑烟雨任平生”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所作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原文 定风波 宋·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
“一蓑烟雨任平生”出自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词。 “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探寻与解析 “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出处 “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并非出自苏轼的散文,而是源自其词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词是苏轼在宋神宗元...
苏轼的一蓑烟雨任平生诗词全文 《一蓑烟雨任平生》来源于苏轼的一首词,词牌名为定风波。苏轼于沙湖道中遇雨所做。 定风波·一蓑烟雨任平生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
人生路上高低起伏,我们要像苏轼一样高顺境不骄,逆境不惧,遇到任何事情能泰然处之,始终保持乐观旷达(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 (1) 此题主要考查诗歌表达出的作者的思想情感,要在读懂词作的基础上完成题目,要抓住词作前的写作缘由,同时结合作者的背景理解词作的内容,在理解时注意上片中的“谁怕,一 蓑烟雨任平生...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人生总有风雨,苏轼却不以为意。 在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时,选择我行我素,有一种不畏坎坷的超然情...
1定风波〔并序〕 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寒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注:① 这首词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写的,小序中写了此词的...
苏轼《定风波》一蓑烟雨任平生 #书法 #苏轼#古诗词#图文伙伴计划#图文掘金计划 - 九月八书法社于20231018发布在抖音,已经收获了47个喜欢,来抖音,记录美好生活!
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词(全三册) 作者名: 叶嘉莹主编本章字数: 1298字更新时间: 2024-01-26 17:57:10 ◎江城子 ◎江城子 题解 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八月或九月,作于杭州。词为应酬之作。词题中所云“钱塘人好唱《陌上花缓缓曲》,余尝作数绝以纪其事”中之“数绝”指《陌上花》三首:“陌上花开蝴蝶飞...
宋·苏轼 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大雨滂沱,倾泻而下,雨点穿林打叶,击打发出沙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