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受在佛教中是一个重要的情绪理论概念,意思是指正确的认识、公正的看待或平等的对待,完全没有贪欲和憎恨、喜爱和厌恶之分。 舍受的起源与翻译: 舍受源于巴利文的Upekkha,由Upa(公正的、平等的、正确的)和kkha(见、知识和观看)组成。在汉语经典中,Upekkha被翻译成“舍”和“护”,并以“监视、监督”来表达其...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传统佛教训练通过对根(感官)接触境(外部刺激)产生的反应给予逆向操作,可有效地断阻个体的惯性情绪反应倾向,最终达到舍受这种特殊情绪状态。《杂阿含经》第282经详细地论述了系统训练的四个阶段[杂阿含经.第 282 经[EB/OL]( 2...
舍受英文是“equanimity”,在西方心理学的语境中有关舍受的直接讨论较少,主要是围绕正念及其相关研究的副产品,例如接纳(acceptance),不判断(non-judgment),无为(non-striving),不反应(non-reactivity),等等。目前,西方心理学对舍受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
什么是舍受——白雪香的观行感悟 舍,舍去了,不要了,或者说没了。受,受想行识的受,受觉,情绪化的一种觉受。舍受,感情比较迟钝,或者说没有情绪。 举个例子,对于食物,没有这个“好”吃,那个“不好”吃。大部分情况只有个能吃或者不能吃。 再例如,于父母兄弟亲情分离或者团聚,内心没有变化。不会有高兴激...
舍受 首页>佛学大辞典 佛学大辞典 关键字: 摘自: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唯识名词白话新解) - 于凌波居士著 三受之一。三受,即内六根触对外六境,所领纳之三种感觉,即苦受、乐受、舍受。舍受又作不苦不乐受、即领纳中容之境相,身心无有逼迫,亦无有适悦,故称舍受。
舍受就是指不苦不乐受。 在受到二痴根心,舍俱掉举相应一心以及舍俱疑相应一心的作用下,无法产生和悦受以及忧受相应。在采用五分法时,三分法的乐受则分为乐受与悦受,前者是身受,后者是心受;三分法的苦受则分为苦受与忧受,前者是身受,后者是心受;不苦不乐受亦即舍受。舍受(upekkha...
苦受者,谓此生时,有乖离欲。不苦不乐受者,谓无二欲。无二欲者,谓无和合、及乖离欲。”乐受是对符合意愿的外境产生快乐趋近的正性情绪;苦受是对违背意愿的外境产生痛苦回避的负性情绪;身心无逼迫亦无舒悦,此为舍受,人们常将这种既不苦亦不乐的特性解释为心理学的中性情绪,事实上两者之间差异极大,此差异...
八个识都有舍受,第七识舍受的出现,一是因为祂对六尘不能具体和细致的了别,无法觉知到疼痛、酸甜苦辣等等六尘境界,因此心里就没有苦乐受;二是所对的境界平静和平淡,不重大,也就没有苦乐受,只有舍受。一旦六识了别到重大而有特别意义的六尘境界,尤其是对自身自我影响和意义都不一般时,意根就有苦乐受,不是舍...
舍受 首页>佛学大辞典 佛学大辞典 关键字: 摘自:佛学常见辞汇 - 陈义孝编 舍弃报身,即死的别名。更多:https://www.bmcx.com/ 接口调用|联系我们
舍受也称“不苦不乐受”,在《六处相应94经》中有详细的解说:“接触乐触不沉迷,接触苦触亦不动摇,在乐、苦二种触平等观察,无任何违逆与不违逆。”指平等地看待苦、乐两种感受,没有任何的排斥或沉迷。一般而言,苦、乐是情绪最具代表性的两极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