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受在佛教中是一个重要的情绪理论概念,意思是指正确的认识、公正的看待或平等的对待,完全没有贪欲和憎恨、喜爱和厌恶之分。 舍受的起源与翻译: 舍受源于巴利文的Upekkha,由Upa(公正的、平等的、正确的)和kkha(见、知识和观看)组成。在汉语经典中,Upekkha被翻译成“舍”和“护”,并以“监视、监督”来表达其...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传统佛教训练通过对根(感官)接触境(外部刺激)产生的反应给予逆向操作,可有效地断阻个体的惯性情绪反应倾向,最终达到舍受这种特殊情绪状态。《杂阿含经》第282经详细地论述了系统训练的四个阶段[杂阿含经.第 282 经[EB/OL]( 2...
舍受也称“不苦不乐受”,在《六处相应94经》中有详细的解说:“接触乐触不沉迷,接触苦触亦不动摇,在乐、苦二种触平等观察,无任何违逆与不违逆。”指平等地看待苦、乐两种感受,没有任何的排斥或沉迷。一般而言,苦、乐是情绪最具代表性的两极状...
在探讨第八识与舍受的关系时,我们首先需要理解第八识的独特性质。第八识,也称为阿赖耶识,是佛教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被视为一切有情生死的果报体,具有不可知的特性。这种不可知性源于其微细的行相,使得它难以被我们平常的感知所把握。当我们谈到与第八识相应的受时,粗略地说,可以将其与受心所相提并论。但...
舍受 首页>佛学大辞典 佛学大辞典 关键字: 摘自: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唯识名词白话新解) - 于凌波居士著 三受之一。三受,即内六根触对外六境,所领纳之三种感觉,即苦受、乐受、舍受。舍受又作不苦不乐受、即领纳中容之境相,身心无有逼迫,亦无有适悦,故称舍受。
意根的舍受 舍受是不感觉苦乐受的受,说意根是舍受也有一部分道理,意根对于身触是舍受的,不直接感受六尘境界。无论色身如何疼痛,意根不会感受到疼痛,是身识和意识感觉疼痛,没有身识和意识的时候,色身就不会感受到疼痛。比如说动手术的时候,如果有身识和意识存在,人就清醒着,一定会非常疼痛。为了灭除痛觉,...
舍受就是指不苦不乐受。 在受到二痴根心,舍俱掉举相应一心以及舍俱疑相应一心的作用下,无法产生和悦受以及忧受相应。在采用五分法时,三分法的乐受则分为乐受与悦受,前者是身受,后者是心受;三分法的苦受则分为苦受与忧受,前者是身受,后者是心受;不苦不乐受亦即舍受。舍受(upekkha...
八个识都有舍受,第七识舍受的出现,一是因为祂对六尘不能具体和细致的了别,无法觉知到疼痛、酸甜苦辣等等六尘境界,因此心里就没有苦乐受;二是所对的境界平静和平淡,不重大,也就没有苦乐受,只有舍受。一旦六识了别到重大而有特别意义的六尘境界,尤其是对自身自我影响和意义都不一般时,意根就有苦乐受,不是舍...
自受用很相似,他受用完全不同。舍受是摆脱了苦乐忧喜,进入一种禅定的状态,自心很清净,但这种清净仅限于自己受用,对他人没多少帮助,甘于住在这个状态,属于小乘。平等心是大乘,基于清净心,清净心发起利他的作用就是平等心。
舍受:一种被忽视的佛教情绪理论 ◎彭彦琴 徐佳佳 五、总结与展望 西方心理学重视情绪的两极划分,较少考虑情绪的双向性,本文关注了西方心理学对情绪领域研究所缺失的部分,从而重新审视所谓情绪中间状态的内涵及功能。 首先,通过对舍受的重新定义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