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臂核(parabrachial nucleus) 脑桥内的神经核团。位于脑桥上部,包绕于小脑上脚内侧和外侧。包括内侧旁臂核和外侧旁臂核。有人把它归入脑桥网状结构外侧区的核团,有人则不把它归入脑桥网状结构内。外侧旁臂核接受来自一般内脏感觉核的传入,内侧旁臂核接受来自孤束核头部的传入。从孤束核来的传人纤维在同侧...
慢性疼痛状态下,抑制性输入减少和/或兴奋性输入增强可能导致中枢敏化,诱发触摸痛(allodynia)和痛觉过敏(hyperalgesia)。 作为脊髓-脑关键“中继站”之一,臂旁核(parabrachial nucleus, PBN)神经元在慢性疼痛的调节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然而,外周神经损伤如何在PBN中改变神经可塑性并介导慢性疼痛,尚未可知。 图片来源:Pook ...
早期研究发现,臂旁核是接收脊髓输入的主要脑区之一,且该环路能被痛觉刺激激活。于是作者使用病毒追踪技术对该环路进行研究,发现两侧背侧臂旁核都可接收来自单侧脊髓的投射。路径是存在的,那是否可以通行呢?作者又使用光遗传技术结合脑片电生理技术,发现脊髓投射神经元与臂旁核之间形成兴奋性突触连接,说明臂旁核可以...
由于全身麻醉和睡眠-觉醒周期都有可逆性的意识消失,两者可能共享部分分子靶点和神经环路。已有证据表明部分调节睡眠-觉醒周期的神经回路也参与全身麻醉调控过程。本文以意识改变相关核团臂旁核(PBN)为切入点,对其神经通路在全身麻醉意识改变中作用的研究进...
该研究揭示了右侧臂旁核(PBN)在神经病理性疼痛早期阶段的重要作用,并且指出PBN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偏侧化调控依赖于速激肽-1受体(NK1R)的活性。 研究方法 该研究所用的实验技术包括病毒示踪技术、光纤钙信号记录、光遗传学、化学遗传学、免疫荧光技术等。
臂旁核(parabrachial nucleus,PBN)位于小脑上脚周围,根据其形态及细胞结构可分为多个亚核。PBN明显的结构异质性意味其生理功能具有多样性,故其功能研究是神经科学领域的一大热点。PBN已被证实具有维持内环境稳态、调控感觉信息传递、影响应激相关行为及调节睡眠觉醒周期等功能。这些功能可交互影响,以影响内环境稳态的体温...
臂旁外侧核(lateral parabrachial nucleus)是2014年公布的人体解剖学名词。定义 位于脑桥被盖外侧网状结构中,脑桥上部小脑上脚外侧的神经核。主要接受来自室旁核、脊髓、延髓背角的纤维和孤束核尾侧发出的传导一般内脏感觉信息的纤维,传出纤维至下丘脑、丘脑和杏仁体,还有部分传出纤维参与形成网状脊髓束。出处 《...
本次研究旨在揭示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早期调控机制,尤其是针对右侧臂旁核(PBN)的功能进行重点探讨。在已有研究中,主要聚焦于脊髓投射神经元及其向大脑传递疼痛信号的途径,但新兴的技术发展使我们有了可能从新的角度审视这一问题。通过解析右侧PBN的功能将为我们提供理解疼痛信息处理的新视角,这将使我们能够设计出更有效的治...
臂旁核的研究进展臂侧核npb是一个围绕着臂bc建立的小细胞结构,位于大脑上脚cp周围,即从大脑桥cst上俯瞰的小细胞结构的背面。按照Brodal的分类,归在脑桥网状结构外侧感觉联络区。虽然在50年代Olszewski和Baxter已注意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