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口脉法,分三大类:1、形体脉,如许跃远的微观脉法《大医脉神》,王光宇脉法等;2、情志脉,如《寿小云心理脉学》;3、气脉。此类脉最有临床指导意义,由切脉可得知气机升降出入情况,进而知病机,确定理法方药。 二、脉学的核心—脉理 学脉、研究脉最大的误区:只重视28脉,将重点放在脉象...
传统脉法,可以通过脉象看到人体有寒湿邪气等,精准脉法,可以通过把脉判断人体的症状和指标,而正汉脉学,对以上两点都有指导意义。 正汉脉学最大的特色,是根据脉象总结出了五脏的问题,并且给出了极简的方药治疗方案,只需要使用十几个中医经典方,就...
现援引何本阳医师有关脉学的几点总结,供大家学习参考。 脉象构成要素 各医家对脉象要素的归类各不相同,有归为六类者,如姚梅龄教授的《临证脉学十六讲》;有归为七类者,李士懋教授主编的《脉学心悟》;有归为八类者,如费兆馥教授主编的《中国脉诊研究》;也有归为九类者,如李景唐的《中医脉象客观描述和检测的可能...
经络理论认为,人体的各个部位都有与之对应的经络,通过刺激经络可以调整人体的气血平衡,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二、脉学与经络的历史渊源脉学与经络理论起源于中国古代,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书记载,早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中国就已经有了脉诊的实践。而经络理论则在公元前500年左右由针灸师发现并逐步完善。随着...
朱氏脉学是朱氏脉祖师刘易非先生创立的,分为脉学和人学两部分。脉学又分为生理病理脉;人学分为25种场的五龙脉和电磁气场的波云脉,是揭示场环境的变化和影响。朱氏脉祖在笔记中记录了“自修心、场治灵”六个字,这也充分说明了朱氏脉学的核心是学习者自修本原真、善、美,其精华是人学。朱氏脉学是从传统的...
第二本:《临证脉学十六讲,姚梅龄著》 做了《平脉辨证 脉学心得》发现,单纯完成这个思维导图的整理,还是没有办法跟其他一些脉学书籍进行对比。所以特别选取了《《临证脉学十六讲》,姚梅龄著》这本书,可以在两位大家之间对比,大家对脉象的理解有何异同。 因为我真的觉得脉诊学习,实在太重要了。因为在所以能洞悉变化...
脉学绝招尺后脉及其临床运用 所谓“尺后脉”是一种特殊的切脉方法,与其他脉位所载有独特之处。部位、诊法及脉理 尺后脉是在尺脉后按之应指有神者谓之。其脉诊部位在手太阴肺经尺脉后到孔最穴之间,但部位不拘长短大小,只以尺脉后有明显搏动,三指按之皆应指为标准。临证时通常先诊寸口三部脉息如何,然后...
中医多学科并学,博士后阶段拜师系统辨证脉学创始人齐向华教授,开展中医脉象学研究,系统辨证脉学的学习和研究极大地开阔了临床辨证思维;博士专业为中西医结合肺病学,师从山东省中医院泰山学者张伟教授,对肺系疾病的中医诊治研究颇深;硕士及本科专业为针灸,导师为山东省中医院葛宝和教授,针灸经验丰富、技艺精湛。临床中,将...
脉学三字诀,传统脉象歌,每天进步一点 转自:明灯医学组;古中医学实践人 中医脉教三字诀 沉与有,重按无,由由然,肉上浮, 主病歌:浮为阴,表病候,春应睹,暂病忧。表风暖,无力浮,贫血长,有力浮。 2、迟脉脉象歌:一吸呼,至来三,交往急,做迟望
脉学的生物原理主要是中医讲的“察外知内”,即通过体表的观察推测内在的病机,属于“象”的范畴。“象”的根本原理是“全息对应”原理,用脉来对应人体的不同部位和病理生理现象。 《伤寒论》中主要讲人迎脉、寸口脉和少阴脉,其他的还有趺阳脉等。寸、关、尺是寸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