胙城,以她古老而悠久的历史文化吸引着八方游客,勤劳智慧的胙城人民使古老的胙城不断焕发出勃勃生机!
原来现在这个“胙城”压根不叫“胙城”,原来的“胙城”位置在现在的司寨乡大庞固、小庞固,王楼镇大城、小城一带,只因宋朝有一年黄河泛滥,胙城县治所搬迁到了现在的胙城。此事说来话长—— 周朝周武王死后,成王继位,武王之弟周公旦因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其兄弟管叔、蔡叔、霍叔等人不服,起兵反叛,周公旦亲率大军...
延津县胙城乡胙城村,之前和德禄他们来过这里,只是吃了顿午饭就走了的,眼前的华严寺以前并未看到。胙读音zuo,本地及附近人们都把它读成了zu。华严寺附近是城隍庙,城隍庙意味着这里以前曾经是一座城,胙城县县城,后来合并到延津县里。疫情的原因,两座庙都还关着门。城隍庙门口的狮子看着是以前的老物件。胙城...
胙城乡,隶属于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地处延津县城北部,东邻马庄乡、位邱乡,南毗石婆固乡,西南邻榆林乡,西接东屯镇,北与卫辉市李源屯镇相连。镇人民政府驻地距延津县城20千米。区域总面积92.54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胙城乡辖区户籍人口39697人。胙城,周为胙国,周公旦第六子伯倏分封于此,称胙国。1958年...
胙国与胙城的故事(3) 。胙国与胙城的故事3 延津县北部有一个很特殊的乡镇,叫胙城乡。由于“胙城”的“胙”字用得极少,以至于许多人都不认识。经查新华字典,知其标准音读为zuò,本意是指古代祭祀时用过的酒肉祭品。但在延津县,人们都习惯读作zhù,于是zuò城乡被念成了zhù城乡。
该地区是河南省的。胙城是河南省延津县北部的一个乡镇,原名华里店,金泰和年间为胙城县治,后因河患县治迁出,元泰定元年(1324年)后复为胙城县治,清雍正五年(1727年)废胙城县为镇,后简称胙城。该区域总面积92.54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胙城乡辖区户籍人口39697人。
延津北部在西周时被称为胙国,春秋时为南燕国。据朱彬介绍,研究胙城历史对了解黄河河道变迁及交通运输有重要意义,可以说胙城县故城就是黄河的坐标,它标志着黄河河道滚动的历史,见证了昔日河运盛况。 因古胙城临黄河,黄河决堤改道后,黄沙覆盖了老城,延津自古流传着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沙压胙城的故事。据传,河决前...
历史地名> 胙城 集镇名。在河南省延津县北部。胙城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 3000。 原名华里店。金泰和年间为胙城县治,贞廞时因河患县治迁出。元泰定元年(1324年)后复为胙城县治,清雍正五年(1727年)废胙城县为镇,后简称胙城。有机械、五金、面粉、被服等厂。卫魏公路经此。
隋朝开皇十八年(589年),南燕县改名为胙城县。唐朝武德二年(619年),这里设立了胙州,然而四年后(621年)州制被废除,胙城县归滑州灵昌郡管辖。这一状况在五代时期沿袭未变。汉景帝的儿子刘德被封为献王,他在河涧地区,其后裔刘插,在梁陈之乱期间(555-559年)坚守道义,选择隐居于此,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