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三秋》与延津(三十)关于胙国及胙城县的文物遗存 《一日三秋》剧组在延津采风过程中,专门来到胙城乡实地考察了古胙城县的古城墙和城隍庙。笔者本次就站在文化推广者角度给大家推介一下胙国和胙城县的文物遗存。 一、中国 - 麻哥666于20240814发布在抖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废胙州,“南燕县”仍称“胙城县”。自此,“南燕”之称消失。到了宋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又因黄河决口,,胙城县迁县治于西三十五里之华里店,于是,华里店作为胙城县的县城所在地,从此被称为“胙城”,这就是现在延津县胙城乡的胙城村及其乡政府所在地的胙城。 一提胙城,老年人都会提...
历史地名> 胙城县 隋开皇十八年 (598) 改东燕县置,属滑州。治所在今河南延津县东北三十五里。大业初属东郡。唐属滑州。金属卫州,徙治华里店 (今延津县北胙城乡)。贞祐五年 (1217) 徙治宜村 (今延津县胙城西),为卫州倚郭。元属卫辉路,泰定元年 (1324)还治今延津县北胙城,属卫辉府。清雍正五年(1727)...
延津北部在西周时被称为胙国,春秋时为南燕国。据朱彬介绍,研究胙城历史对了解黄河河道变迁及交通运输有重要意义,可以说胙城县故城就是黄河的坐标,它标志着黄河河道滚动的历史,见证了昔日河运盛况。 因古胙城临黄河,黄河决堤改道后,黄沙覆盖了老城,延津自古流传着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沙压胙城的故事。据传,河决前...
获嘉县,编户一十八里。 胙城县同样位居倒数第二,其实把面积与人口综合起来考量的话,胙城县是最后一名才对,县小、人少名副其实。 最后再看它受风沙侵蚀严重的情况: 其实从上文中也可以看到其治所经历了西汉原治,宋、金、元三朝因水淹沙埋,多次搬迁,据清朝《胙城县志》记载为“凡三迁”,可见其受风沙和水害影...
由延津县地方史志办公室主持整理的清顺治十六年《胙城县志》、清康熙四十一年《延津县志》,经过近四年的不懈努力,于2018年底影印完成。 志书采用16开宣纸线装,从疆域、沿革、山川、河流、特产、税赋、人物、风俗、艺文、祀典、古迹等多方面,真实客观地再现了胙城(后并入延津)和延津县当时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发展轨迹。
(现胙城村城隍庙全景图) 按,河南省延津县胙城,周为胙国,周公旦之弟六子伯分封于此,称胙国。春秋时,称南燕国,西汉置南燕县。隋开皇十八年(589)改称胙城县,唐武德二年(619)改置胙州,四年(621)罢州,胙城县属滑州灵昌郡。五代皆循。汉景帝之子刘德封献王于河涧,献王十五世孙刘插,当梁陈之乱(555—559),守...
书名《[万历]胙城县志》 作者明 杨嘉言纂修 版本明万历九年刻本 卷数八卷 分类史部>方志类 内容 说明本栏目只提供馆藏线索,不代表本站有影印。 影印检索其他古籍 相关古籍书目 勿菴歴算書記一卷 中西經星同異考一卷 易象圖說內篇三卷外篇三卷
刘政会(?-635年),滑州胙城县(今河南省滑县牛屯镇)人。隋末唐初大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刘政会出身于河南刘氏,《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称其家族“本出匈奴之族”。隋朝大业年间(605年-618年),刘政会担任太原鹰扬府司马(一作开阳府司马)。大业十三年(617年),右骁卫将军李渊(唐高祖)升任太原留守,刘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