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纪时法,中国古代十二地支纪时法,依据天色十二地支。天色纪时法 古代主要根据天色把一昼夜分为若干段。一般地说,日出时叫旦、早、朝、晨,日入时叫夕、暮、昏、晚,太阳正中叫中日,将近中日时叫隅日,太阳西斜叫做昃(zè,太阳偏西)古人一日两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这段时间叫食时或蚤时,...
《诗经》说:“女曰鸡鸣,士曰昧旦。”(见《诗经·郑风·女曰鸡鸣》)鸡鸣和昧旦是夜半以后先后相继的两个时段。昧旦又叫昧爽,这是天将亮的时间。此外古书上又常常提到平旦、平明,这是天亮的时间。天干地支纪时法 古人对于一昼夜有等分的时辰概念之后,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代的两小时。...
干支纪时,是以六十干支的顺序轮转来纪时。 比如公历2005年10月19日10点为癸巳时,则12点为甲午时,14点为乙未时,16时为丙申时,如此按照六十干支表轮序下去。一日有十二时辰,所以六十干支在五日完成一个循环。 古今时辰换算 干支历法地支纪时和现代北京时间的换算关系如下: 当然,古代还有“刻”的计时法,...
1. 干支纪时法以地支为基础,从每天的23点开始为子时,之后依次是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循环一次为24小时。2. 天干的作用在于扩展计数规模并统一干支两个系统。干支不仅用于计时,还可用于纪年、纪月、纪日。年和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轩辕...
相信大家看了上一期的内容,都能粗略了解干支的含义与五行,也能从干支中窥探到其随着时间产生的阴阳消长,五行盛衰信息。众所周知,干支时古人用来记录历法的符号,到底怎样通过干支来纪时呢?这期是上期的进一步拓展与加深理解。 活不多说,直接上干货: 干支通过天干与地支相配的方式纪时,具体方法是: ...
地支纪时就是将一日均分为12个时段,分别以十二地支表示,子时为23~1时,丑时为1~3时,寅时为3~5时,卯时为5~7时,辰时为7~9时,巳时为9~11时,午时为11~13时,未时为13~15时,申时为15~17时,酉时为17~19时,戌时为19~21时,亥时为21~23时,称为十二时辰。
诗文中的地支纪时 有了把一昼夜等分为12个时辰的概念后,为了使用方便,人们就用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来代表十二个时辰。这便是地支纪时法。这种纪时方法在诗词古文中也很常见。比如: 今案察五月之时,日出于寅,入于...
天干地支纪年、纪日、纪时的起点是何年何日何时?古人对世界探索的思想和框架!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真正的经典,都是中国古代先圣们“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因道生法的产物,是格物致知的成果,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是古今都有用的东西,是能够给学习者带来益处的东西。冬夜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
01天色纪时法 古人最开始是根据天色的变化来纪时的。将一昼夜的时间的划分为十二个时段,每一个时段就是一个时辰。这十二个时辰的名称分别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晡时、日入、黄昏、人定。下面这首歌谣可帮助记忆:夜半鸡鸣接平旦,日出食时隅中连。日出日昳加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