簋,是古代中国用于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也用作礼器,圆口,双耳。流行于商朝至东周,是中国青铜器时代标志性青铜器具之一。文物介绍 青铜簋,为商周时期重要的青铜礼器和食器,主要盛放煮熟的黍、稷、稻、粱等食粮,作用相当于我们现在使用的大碗,人们使用工具从簋中取食。在商周礼制中,青铜簋通常在祭祀和宴飨时...
“簋”字本义为陶制或青铜制作的盛放饭食的器具。整体呈圆形,上面有两耳或四耳,类似于今天的碗,只不过属于高级碗,最初用于宴饮的重要场合。那时把簋放在席上,里面装着黍、稷等熟物,人们席地而坐。到了西周中后期,簋上还加了盖子,盖子翻转过来,就成了盘子,用于装菜,算是一种“碗碟套装”了。当然...
簋一般为偶数天子享用九鼎八簋诸侯使用七鼎六簋大夫使用五鼎四簋以此类推不能越级使用颂簋也有自己的“鼎兄弟”它和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颂鼎铭文内容相同属同一组青铜礼器传世的颂鼎共3器,颂簋共6器+2个单独的簋盖△由左至右依次为:颂鼎(故宫博物院藏);颂鼎(上海博物馆藏)几...
战国以后,簋在青铜食器中已极为少见。王妊簋 西周早期 洛阳博物馆藏 陈侯簋 西周晚期 上海博物馆藏 02 盨(xǔ)盨和簋的作用相同,也是用来盛放黍稷稻梁的饭食器。从形制上来看,盨更像是椭方形的簋,一般成偶数组合出现。盨一般有盖,有纽可却置,往往有柱足和矩形纽。盨出现在西周中期,流行于西周晚期...
㝬簋又称胡簋,中国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西周厉王时期青铜器,1978年5月陕西扶风(今宝鸡市扶风县)齐村出土。簋通高59厘米,口径43厘米,腹深23厘米,重60公斤。内有铭文12行124字。是存世商周青铜簋中最大的一件,堪称“簋王”。收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发现历史 1978年5月的一天,中国陕西扶风(今...
西周天亡簋,旧称“大丰簋”、“朕簋”。清朝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郿县(今宝鸡市眉县),后屡经辗转入藏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西周天亡簋为四耳方座簋,高24.2厘米,口径21厘米,底径18.5厘米,为西周盛食器。器侈口,四兽首耳,下垂方珥,鼓腹较深,圈足下连铸方座。器腹与圈足饰蜗体兽...
目目(左目右目):国族名,是殷遗民疑的国族。据“季姒簋”(《殷周金文集成》3557)铭文“季姒作用簋。目目”,目目国族可能为姒姓。姒姓为夏朝王族姓氏,目目国族可能夏朝王族后裔。铭文大意是:周公征伐商邑归来,把康叔分封在卫地,原属于目目(jù)国族的殷遗民疑,担任卫国的司徒。目目(jù)国族的...
簋【guǐ】是古代中国用于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也用作礼器,流行于商朝至东周,是中国青铜器时代标志性青铜器具之一。商周礼制中,青铜簋通常在祭祀和宴飨时以偶数组合与以奇数组合的列鼎配合使用,如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二簋。≈≈≈♡≈≈≈ ♡♡♡ ≈≈≈♡≈≈≈...
西周格伯簋,为西周的盛食器,旧称“倗生簋”,据《攈古录金文》中为“青州所出”,是一件中原器物。西周格伯簋传世共四件,现分别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另一件下落不详。 西周格伯簋在故宫博物院和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皆有器无盖,通高23.5厘米,宽30.8厘米,重7.58千克;上海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