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簋 [ hú guǐ ] 生词本 基本释义 [ hú guǐ ] 古代祭祀时盛粮食的器皿。 ︾查看更多 ︽收起更多 热搜字词 再接再厉 差强人意 曲高和寡 欣欣向荣 爱屋及乌 独具匠心 筚路蓝缕 纵横捭阖 ©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百度首页 问题反馈 商务合作 关注微博 ...
在宝鸡出土的青铜器中,和何尊一样,禁止出境展览的还有胡簋。胡簋是目前发现的商周时期最大的青铜簋,形体庞大、浑厚典雅,被誉为簋中之王,因其是西周第十代国君周厉王姬胡为祭祀先祖、祈神降福而作,亦被称为王簋。 已关注关注重播分享赞关闭观看更多更多退出全屏视频加载失败,请...
胡簋,这件西周时期的青铜食器和礼器,于1978年在陕西省扶风县法门镇齐村被发掘出土。它曾是扶风县博物馆和周原博物馆的藏品,如今则珍藏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是现存商周青铜簋中最大的一件,被誉为“簋王”。📅 周厉王十二年,胡簋被铸成。1978年5月5日,当法门公社(今法门镇)齐村在修破塘时,这件西周胡簋从距...
✅害夫hu(hu二声)是西周周厉王的名字,“害夫”即厉王之名,通“胡”。是已知西周出土的最大青铜簋,也被称为“簋王”,现存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此簋为周厉王为祭祀先祖而铸,形体高大魁伟,器型为方底座,圆形腹,高圈足,凤鸟形双附耳。器底座上饰竖条瓦楞纹,腹上部和圈足各饰一圈钩云纹,腹中部饰竖条...
解码金文,带您了解青铜器背后的故事——胡簋 编者按: “宅兹中国——宝鸡出土青铜器与金文精华”展汇集宝鸡多家文博单位的“镇馆之宝”,并展出国博馆藏重器利簋。143件展品中有国家一级文物65件,多数展品不仅器形庄重典雅,而且铭文清晰、篇幅较长,内容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青铜器是我国商周时期最具代表性...
《国家宝藏:100件文物讲述中华文明史》一书遴选中国各大博物院馆的100件文物向全世界提供一场上下五千年的艺术、文化、历史盛宴,用历史的厚重感展示拥有千年文化传承的大国风范。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让我们按照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脉络,从元谋人牙齿化石起...
#每天一件青铜器# 㝬簋又称胡簋,中国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西周厉王时期青铜器,1978年5月陕西扶风(今宝鸡市扶风县)齐村出土。簋通高59厘米,口径43厘米,腹深23厘米,重60公斤。内有铭文12行124字。是存世商周青铜簋中最大的一件,堪称“簋王”。收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宝鸡文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û收藏...
胡簋,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充满了神秘感。它来自宝鸡青铜器博物馆,是西周时期的一件珍贵文物。这件青铜器不仅是展览中的明星,更是一件禁止出国(境)展览的珍贵文物。📜 历史背景 胡簋是周厉王为祭祀先祖而铸的青铜器,内底铭文长达124字,记录了周厉王为祭祀先王而自作的一篇祝词。铭文大意是:周厉王日夜辛勤经营先...
胡簋是目前中国最重的青铜簋,被誉为“簋王”。与现藏国家博物馆的利簋相比,胡簋在器型上更加美观。胡簋内部的铭文大意讲述了周厉王如何继承先祖事业,励精图治,祈求祖宗福佑,永保江山社稷的故事。铭文记载的时间是周厉王12年。国人暴动发生在周厉王37年,而“道路以目,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故事应该发生在胡簋...
杨伯峻进一步解释说,胡簋实际上是簠簋两种器物的统称,簠的形状为长方,主要用于盛装稻米和谷物;而簋则是圆形腹,用来存放黍和稷。这些信息在《春秋左传注》中有详细记载,进一步帮助我们理解古代祭祀时使用的这些重要器皿。簠簋作为古代礼仪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形状和用途体现了周代对于祭祀礼仪的精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