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庵16幅篆隶书法欣赏 王福庵(1880~1960),原名禔、寿祺,字维季,号福庵,以号行,别号印奴、印佣,别署屈瓠、罗刹江民,七十岁后称持默老人,斋名麋研斋。浙江杭州人。现代书法篆刻家,“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工篆刻,善金文、小篆、隶书,其所著《说文部首》是他的经典代表作,一经行世,习篆者多作为临摹范...
隶书的名词:古隶、今隶、秦隶、汉隶、佐书、八分、草隶、魏隶 隶书是相对于篆书而言的,隶书之名源于东汉。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隶书结体...
中国书法家协会隶书委员会委员 徐州书画院一级美术师 汉《石门颂》 180cm×48cm 入展作品孙建军 上海市书法家协会理事 汉《石门颂》 180cm×92cm 名家作品张建会 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天津市书法家协会主席 汉《礼器碑》 138cm×68cm 入展作品付四平 上海市书法家协会...
清代吴廷康篆、隶书法集赏:篆、隶铁笔,直窥汉人 吴廷康(1799-?)字元生,号康甫,又号赞甫,一作赞府,别号晋斋,晚号茹芝,安徽桐城人,清代官员、画家,作品有《墨林今话续编》、《迟鸿轩所见书画录》、《广印人传》、《竹刻录》、《工馀谈艺》。吴廷康官浙中数十年,与何绍基至交,精金石考据,篆、隶...
第四屏为篆书节录《寇忠愍公准旌忠之碑》,字法借鉴杨沂孙篆书结体,并在此基础上使字法中宫更紧,外展处更显飘逸、夸张,这与徐三庚长期临习《天发神谶碑》有密切关联。本屏线条一改杨沂孙之婉约,柔中带刚,尤其出锋处绵里藏针,从中也可看出徐三庚对前人及时人书法的借鉴和吸收。此徐三庚篆隶书法四屏...
非篆非隶,即篆即隶,河南书法家作品入12届国展 在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上,河南书法家张永刚的篆书作品入展。张永刚是书坛的老将了,全国第七届国展,第六届、第七届中青展,隶书展、行草书大展等等,获奖、入展作者名单中,他都名列其中。张永刚的十二届国展入展作品为篆书,但打眼一看,这件作品无论是...
篆隶---书法的根篆书和隶书是继甲骨文后较早的汉字,是书法发展演变过程中的早期形态,是书法的根源所在。就书法技法而言,篆隶笔法虽然相对简单,但它具备了书法当中笔法的基本要素,如中锋、藏锋、逆起、提按、圆转、转折、一波三折、蚕头雁尾、积点成线等等。还有通过篆书可以解决识篆问题,通过隶书可以解决...
欣赏书法的第一步,就是分辨书法的五种书体——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分辨这五种书体,有一句口诀:篆如画,隶如波,草如走,行如行,真如立。【篆如画】在历史课上,我们都学过甲骨文,甲骨文就属于篆书中的大篆。大篆看起来稚气十足,就好像是小朋友画的简笔画,看起来天真烂漫极了。有大篆,自然...
书法五体演变与汉字的发展演变是完全一致的,从书写性和适用性角度说,是一个逐渐方便、规范、简化的过程。相信很多人认为书法五体的演变过程为:篆、隶、楷、行、草,其实不然,下图可以让您一目了然: 书法五体演变示意图 如果您喜欢,还请多多留言关注,您的鼓励就是我的动力!“静水笑沧笙”,希望能给您带来一些有价...
章太炎的书法诸体皆能,其中又以篆书最为擅长,他的篆书“自成体系,于钱太虚、邓顽伯皆不同科”,为“古文字学别派”,这倒也符合其学识渊博、自傲不羁的为人。或许有人不喜章太炎的篆隶书法,而更倾向于邓石如一类的字,这也可以理解。毕竟欣赏一件书法作品,并不是听到别人说好,就依着别人的说法来找相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