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庵16幅篆隶书法欣赏 王福庵(1880~1960),原名禔、寿祺,字维季,号福庵,以号行,别号印奴、印佣,别署屈瓠、罗刹江民,七十岁后称持默老人,斋名麋研斋。浙江杭州人。现代书法篆刻家,“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工篆刻,善金文、小篆、隶书,其所著《说文部首》是他的经典代表作,一经行世,习篆者多作为临摹范...
第四屏为篆书节录《寇忠愍公准旌忠之碑》,字法借鉴杨沂孙篆书结体,并在此基础上使字法中宫更紧,外展处更显飘逸、夸张,这与徐三庚长期临习《天发神谶碑》有密切关联。本屏线条一改杨沂孙之婉约,柔中带刚,尤其出锋处绵里藏针,从中也可看出徐三庚对前人及时人书法的借鉴和吸收。此徐三庚篆隶书法四屏涵...
隶书是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也有说法称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三)草书 草书: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始于汉初。当时通用的是“草隶”,即潦草的隶书,后来逐渐发展,形...
清代吴廷康篆、隶书法集赏:篆、隶铁笔,直窥汉人 吴廷康(1799-?)字元生,号康甫,又号赞甫,一作赞府,别号晋斋,晚号茹芝,安徽桐城人,清代官员、画家,作品有《墨林今话续编》、《迟鸿轩所见书画录》、《广印人传》、《竹刻录》、《工馀谈艺》。吴廷康官浙中数十年,与何绍基至交,精金石考据,篆、隶...
欣赏书法的第一步,就是分辨书法的五种书体——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分辨这五种书体,有一句口诀:篆如画,隶如波,草如走,行如行,真如立。【篆如画】在历史课上,我们都学过甲骨文,甲骨文就属于篆书中的大篆。大篆看起来稚气十足,就好像是小朋友画的简笔画,看起来天真烂漫极了。有大篆,自然...
中国书法家协会维权鉴定工作委员会委员 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战国《郭店楚简》 140cm×70cm 名家作品仇高驰 中国书法家协会篆书委员会委员 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秦《峄山刻石》 138cm×68cm 入展作品赵启厚 秦《峄山刻石》 175cm×83cm 入展作品耿文霞 ...
在我看来,学篆隶书法有五难。 其一,今天距篆隶的原生时代太过遥远,很容易造成难以穿越的历史隔膜,最典型的现象是学习篆隶书法较好者能规模其形,较逊者连形都把握不好,更不要说神意、古雅了。至于好的个性与创新,尤为麟凤之属。 其二,在篆隶的原生时...
非篆非隶,即篆即隶,河南书法家作品入12届国展 在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上,河南书法家张永刚的篆书作品入展。张永刚是书坛的老将了,全国第七届国展,第六届、第七届中青展,隶书展、行草书大展等等,获奖、入展作者名单中,他都名列其中。张永刚的十二届国展入展作品为篆书,但打眼一看,这件作品无论是...
章太炎的书法诸体皆能,其中又以篆书最为擅长,他的篆书“自成体系,于钱太虚、邓顽伯皆不同科”,为“古文字学别派”,这倒也符合其学识渊博、自傲不羁的为人。或许有人不喜章太炎的篆隶书法,而更倾向于邓石如一类的字,这也可以理解。毕竟欣赏一件书法作品,并不是听到别人说好,就依着别人的说法来找相应...
篆隶书法创新的方法很多,特别是在当代,由于多元文化的发展,书法家们越来越注重个性张扬,再加上出土文物的丰富,可以借鉴和取法的资料日益增加。具体来说,篆隶书法创作包括篆隶融合、金石趣味、碑简杂糅等方面。一是篆隶融合。我们知道,隶书是在篆书的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来的,所以经常讲“篆隶不分家”“篆中有隶,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