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这样的人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者相,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佛陀对须菩提的回答表示赞同,并进一步解释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忍辱波罗蜜也是如此,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这是因为佛陀在往昔被歌利王割截身体时,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者相,所以才能忍辱。
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
实相非相,能够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听闻《金刚经》,能够相信、理解、接受、奉持,也就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2、无住生心? 当个人能够离一切相,也就可以发无上大智大觉的菩提心,如此也就找见了如来本心。本心不在色相、香、声、味、触、法中,应该无所住相而生出本心。 3、无相布施?
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如是人,甚为...
持的菩萨大戒,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善护此念就是持戒波罗密,而到达般若波罗密,智慧得度,智慧的成就,这是一个基本修持的阶段;由此而学佛,由此而修行,由此而成佛。说到十三品这里,差不多作了一个结论。现在第十四品开始,是讲由忍辱波罗密,到达般若波罗密,我们今天这一段,重点就在这里。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_第十四品_离相寂灭分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
🌈 须菩提继续分享:“我今得闻此经典,信解受持,并不觉得困难。但若未来世,五百年后,有众生能听到并理解此经,他们的成就将更为稀有。因为这些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能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佛对须菩提说:“如是如是,若有人得闻此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此人甚为希有。
《金刚经》第十四品离相寂灭分阐述不执著一切相才能解悟佛法真谛,对佛法产生真正的信心。还重点提到了布施和忍辱。忍辱是忍耐、承受人生的一切不如意之事。 内容简介: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叫李双林。今天我们接着来分享金刚经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经文: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
解析第十四品:离相寂灭分 第十四品浅释 离相寂灭分 本品的名称是“离相寂灭” 因为能够明了 世间一切相 皆是幻相的道理 从而远离一切幻相 才能最终趋向 涅槃寂静的境界 从须菩提发自内心的赞叹开始 佛陀进一步阐述了 远离我相、人相 众生相、寿者相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