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陵派重视作家个人情性流露的体现,可以说是公安派文学论调的延续。概念简介 明代后期文学流派。以竟陵(今湖北省天门市政府驻地)人钟惺、谭元春为首,因此得名,又称竟陵体或钟谭体。代表人物是钟惺(1574~1642)和谭元春(1586~1637)。竟陵派认为“公安”作品俚俗、肤浅,因而倡导一种“幽深孤峭”风格加以匡救...
历史地名> 竟陵 战国楚地。在今湖北潜江市西北。《战国策·中山策》: “ (武安) 君前率数万之众入楚,拔鄢、郢,焚其庙,东至竟陵。” 即此。秦于此置竟陵县。 古邑名。战国楚邑。在今湖北省潜江市西北。《战国策·中山策》:武安君率数万之众入楚,拔鄢、郢,焚其庙,东至竟陵,即此。秦置县。
【名词解释】竟陵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天门市,是湖北省直辖县级市 [1-2] (亦称湖北省直管市) [2] ,是武汉城市圈、长江中游城市群成员 [3] 、汉江流域主要的节点城市 [4] ,地处湖北省中南部、江汉平原北部,北抵大洪山,南依汉江,东临武汉 [5] 。1994年,国务院批准天门市实行省辖直管 [6] 。
汉语词典> 竟陵 古县名。(1)秦置。治今湖北潜江市西北。东晋移治今潜江市西南,梁末并入霄城。(2)北周改霄城县置。治今湖北天门市。隋唐时曾为复(復)州治所,五代晋天福初改名景陵。 郡名。西晋元康九年(公元299年)分江夏郡置。治石城(南朝宋置苌寿县,西魏改长寿,今钟祥市)。南朝宋辖境相当今湖北钟祥、...
竟陵街道,隶属湖北省天门市,地处天门市中部,东与杨林街道接壤,南与小板镇和候口街道为邻,西与黄潭镇相连,北与九真镇隔汉北河相望,总面积为68.1平方千米。2011年末,竟陵街道辖区总人口17.09万人。民国时期,为竟陵镇。1951年,改为天门县城关镇。1982年1月,复名竟陵镇。1987年10月,更名竟陵街道。截至...
天门市竟陵高级中学创建于1956年,是天门市市级示范高中。坐落在竟陵城北茶圣陆羽故里、明朝嘉靖年间的儒学旧址上,南际文学泉之甘醴,北枕陆羽广场之苍翠。学校校史 天门市竟陵高级中学,创建于1956年,原来校址在天门城内樊关口,校名天门县第四中学。首届招收初中一年级新生六个班,共279人,其中住读生146人。开办...
竟陵派名词解释:明代后期文学流派,因为主要人物钟惺、谭元都是竟陵人,故被称为竟陵派,主张性灵说,是明末反对诗文拟古潮流的重要一派。钟惺(1574—1624)字伯敬,号退谷,万历三十八年进士,官至福建提学佥事。有《隐秀轩集》。谭元春(1586—1637)字友夏,少慧而科场不利,天启七年。 钟、潭曾编选《诗归》(单行称《...
竟陵镇,位于湖北省天门市,这座城镇坐落在江汉平原的广袤腹地,四周环境优美。它北面依托着雄伟的大洪山,南边则是蜿蜒流淌的汉水,自然资源丰富,人文气息浓厚。历史上,竟陵镇孕育了众多杰出人物,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茶圣陆羽,他的茶文化对后世影响深远。诗人皮日休也是这里的一颗璀璨星,他的文学才华令人...
历史知识> 竟陵 战国楚邑。在今湖北潜江市西北。《战国策·中山策》:“(武安)君前率数万之众入楚,拔鄢、郢,焚其庙,东至竟陵”,即此。秦置县。 竟陵相关 边引 边让 边民 边吏 边贡 边芮 边报 边冏 边兵 边宪 边班 边盐 边俸 边通 边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