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宪勒石燕然的典故源自《后汉书·窦融列传》,详细情况如下: 东汉时期,车骑将军窦宪统帅汉军铁骑,联合南匈奴、乌桓、鲜卑等民族共同出征,决心与北匈奴决一死战。在稽落山战场,汉军与北匈奴展开了激战,窦宪大破北匈奴,并乘胜追击直至燕然山(今蒙古国杭爱山)之巅。为了铭记这场胜利,窦宪下令在燕然山上坚硬的山石上刻...
勒石燕然(lè shí yān rán),汉语词语,《后汉书·窦融传》载,公元89年,窦宪领兵大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后即以“勒石燕然”或“燕然勒石”指保卫国家,立功边疆。解释 后即以“勒石燕然”或“燕然勒石”指保卫国家,立功边疆。见《资治通鉴·隋文帝开皇九年》:“孔范又奏:‘请作一决,...
勒石燕然的典故 东汉时期,大将军窦宪率领精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然后在山上刻石记功而返。这一成语用的是《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成为了后世功臣名将向往的功业巅峰。 《勒石燕然》的故事 东汉时期,窦宪因为遣客刺杀太后幸臣得罪,害怕被治罪,于是请求出击北匈奴来赎罪。此时适逢南匈奴单于请兵北伐,...
据史书记载,东汉永元元年,车骑将军窦宪北伐匈奴,取得大胜,大军行至燕然山时,窦宪命随军的班固撰写《燕然山铭》,刻石纪功,此后便有了'勒石燕然'的典故 后世的无数文人也把此事写进了自己的诗篇当中,李白的'请缨不系越,且向燕然山',王维的'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范仲淹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1.勒石燕然: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化用《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表明战争未胜,军事不利,想家却又的根本原因。1.勒石燕然: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化用《后汉书·窦融列传》...
第一次听说燕然勒石,倒是在高中的历史课本上,因为是学文科的,所以印象比较深刻,当时历史书上提到了东汉大将窦宪北逐匈奴,燕然勒石而还,先一起看看这个典故吧 《张璠后汉纪·和帝纪·永元二年》:窦宪字伯度,拜车骑将军,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大破之。宪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以纪汉功,纪威德也。
勒石燕然的典故 燕然勒功的意思是即未平定边疆的战乱。下面给大家整理了勒石 燕然的典故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勒石燕然的典故 窦宪自知忤怒太后,恐难保全,于是请求出击匈奴,以赎死罪。 当时匈奴分南北两部,南匈奴亲汉,北匈奴反汉。正好南匈奴请求汉 朝出兵讨伐北匈奴。 第二年,窦宪与耿秉各率四千骑、南...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典故:勒石燕然用的是《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词人在这里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