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触后部主要指的是突触后神经元的胞体膜或树突膜,它与突触前膜相对应的部分增厚,形成了突触后膜。突触后膜的厚度大约为20~50nm,比突触前膜稍厚,在后膜上存在受体和化学门控的离子通道,突触间隙内也有受体和通道。根据突触前膜和后膜的胞质面致密物质厚度的不同,突触可以分为Ⅰ型和Ⅱ型两型...
突触后抑制的形成是由于 A. 进入突触前末梢的Ca2+量减少 B. 突触前末梢递质释放量减少 C. 抑制一个兴奋性中间神经元 D. 兴奋一个抑制性中间神经元
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包括离子通道型受体、G蛋白耦联型受体和酶联型受体。具体如下 : 一、G蛋白耦联型受体:这种类型的受体经常被称为“第七型转导受体”。它们与相应的配体结合后,能够激活G蛋白,从而启动一系列的细胞信号传递过程,这些过程可以控制机体代谢、细胞增殖和基因表达等重要生物学过程。常见的G蛋白耦联型受体...
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与突触后受体结合后,可产生多种突触后效应。 直接开启突触后膜递质门控通道,突触后膜通透性改变,进而引起突触后电位改变,通常其形状及大小是突触前神经元的轴突上传导的动作电位的频率和振幅的反映。膜电位的主要表现为: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
在突触后膜的兴奋过程中,膜电位会发生显著变化。在兴奋前,膜电位依然保持内负外正的状态,而当兴奋发生后,膜电位转变为内正外负。这一变化是由钠离子(Na+)的大规模涌入导致的。钠离子的涌入使得细胞膜内部的电位上升,接近于钠离子的平衡电位,从而在突触后膜上产生了动作电位。钠离子通道的开放...
主要有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两类。 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突触后膜电位在递质作用下发生去极化,使该突触后神经元对其他刺激的兴奋性升高,这种电位变化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其产生机制为:突触前膜兴奋并释放兴奋性递质→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突触后膜对Na+和K+的通透性升高→突触后膜发生...
突触后抑制是突触后膜通透性的改变,使膜电位低于阈值.突触后抑制包括传入侧枝性抑制和回返性抑制.神经元兴奋导致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出现抑制.突触后抑制包括传入侧枝性抑制和回返性抑制.(1)传入侧枝性抑制又称为交互抑制.一个感觉传...
突触后膜,意思是是邻近间隙的次一级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上的膜,骨骼肌细胞的突触后膜也称终板膜。突触后膜是邻近间隙的次一级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上的膜,骨骼肌细胞的突触后膜也称终板膜。解剖结构:1、突触前膜:突触前膜即突触前成分相对应的胞膜。神经元轴突末梢的分支膨大构成突触小体,突触小体膜称为突触...
突触后抑制,电位是超级化,这个相对好理解。突触后抑制,包括传入侧枝性抑制,回返性抑制。传入侧枝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