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能念所念空时,即能念所念显然。正当能念所念显时,即是能念所念寂然,空假互存,即念存中观,所念之佛即法身,即心破无明惑也。”禅师这段开示,对念佛与一心三观讲得既全面又深刻,藕益大师又说:以知自心即空,得见化身佛,知自心即假,得见报身佛,知自心即中,得见法身佛。”藕益大师又说:“虎溪云:...
空假中三观,佛学术语,为从假入空观、从空入假观、中道第一义观之合并略称。乃天台宗所立。空观,乃由常识之立场(假)而入宗教立场之真理(空);假观,乃不停滞于空(空)而入佛智所照之世俗立场(假);中道观,乃不执着空假二观之大悲菩萨行。住于从假入空观者,定力多,遂不见佛性;住于从空入...
空、假、中三谛相互包含、相互融合。空,意味着一切皆无实体,是虚无的状态;假,则指事物的存在是相对、暂时的;中,则是介于空与假之间,是一种平衡的状态。空与假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空并非绝对的无,而是在相对存在中的一种超越,它涵盖了假的存在。假的存在,又体现了事物的有限性,从而...
在佛教哲学中,空 (emptiness)、假 (provisional existence)和中 (middle way)是三个密切相关的概念,它们构成了中观哲学的基础。 这些概念帮助我们理解了现实的真实本质,并引导我们走向Jue悟。 空性(空) 空性,又称性空(svabhavashunyata)或自性空(svabhavika-shunyata),指的是所有现象的固有空性。
空假中什么意思?作何解释? 法界之诸法,理体本来空寂,谓之空;森罗之诸法系由因缘而生,谓之假;非空非假,乃绝对之理,谓之中。空假中系天台宗所立之三谛三观。就所观不虚妄实相之理而言,空假中称为三谛;就能观此理之智而言,则称为三观。「空」以破一切法,「假」以立一切法,「中」以妙一切法。此三者为...
即空、即假、即中─本来没有,因缘和合虚妄有生,所以产生假观。那么空、有无碍就是中观。所以《楞严经》的人生观啊!是观察即空、即假、即中,是站在现前一念心性的角度来观察人生,从本来无一物,来建立一切法的假相。在整个《楞严经》当中:“观相元妄,观性元真”。我们安住于真如,再来观察这一切的假相,借...
“空假中三观”是佛教中的概念,特别是天台宗所强调的三种观照世间实相的方法。下面是对这三种观念的详细解释及举例:空观:含义:认识到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没有固定不变的自性,即“诸法皆空”。这种观念强调事物的无常、无我和缘起性。 举例:当我们观察一朵花时,从空观的角度来看,这朵花并不是永恒不变的...
释教三字经|祖龙树 立三观 空假中 归一贯 天台宗以藏、通、别、圆为教,以空、假、中三观为观门。此三观理论出于北齐慧文禅师,而慧文禅师之三观,又因读《中论》而悟得。《中论》是龙树菩萨所作,因此可以说慧文的三观是祖述龙树而作的。 慧文以中论一偈中之初句“众因缘生法”为总相,第二句“我说即是无...
空假中三,真卝实不虚,就是三谛。《摩诃止观》第一卷云:“虽三而一,虽一而三,不相妨碍” [28]。 10楼2024-12-04 16:44 回复 一境三谛 学行勤 8 又云:“一念心起,即空、即假、即中” [29]。一境三谛为一心三智所照:一切智照空谛、道种智照假谛,一切种智照中谛。三谛圆融,玄妙深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