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穆旦诗歌研究中心主任、文学院罗振亚教授曾撰文《立足“此岸”的“新的抒情”——论穆旦诗歌的“传统性”》(原载2018年5月1日《南开大学报》),文章认为:“若说对西方诗歌的借鉴开拓了穆旦视野,丰富了他的技巧;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继承,则保证了他能够逐渐摆脱对西方诗歌的模仿,走向独立的创造境地。”在...
穆旦把他的诗性的思考嵌入现实中国的血肉,他是始终不脱离中国大地的一位,但他又是善于苦苦冥思的一位,穆旦使现世关怀和永恒的思考达于完美的结合。 1947年2月,沈阳,《新报》办公室 穆旦的努力始终在于通过丰富的事实进入关于整个民族生命存在的久远的话...
我想,这就是“从诗人穆旦到翻译家查良铮”的主要原因。他转向一个职业译者(好在这样的转向对他来说并不难),就是他为过去的那个诗人“送葬”的一种方式。至于为什么穆旦在那时会主要选择普希金、雪莱、济慈、拜伦来译,原因很显然,是因为在当时只能接受这样的具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革命浪漫主义精神”的外国...
晚年的穆旦,诗作中不仅流淌着对现代性的追求,更多地思考着人生、岁月。即使在人生的低谷时期,他也一直用那诗人独特敏锐而饱经风霜的眼睛,冷静而不失悲悯地观察着世界,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立与清醒,又对人生和命运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1976年1月,穆旦骑...
穆旦(1918年 - 1977年),原名查良铮,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海宁。中国著名诗人和翻译家,亦是九叶诗派成员之一。诗人穆旦的生与死 #阅读为未来铺路#巫宁坤 今年(原编者按:此文写于1997年)二月二十六日是诗人穆旦逝世二十周年纪念。还记得八七年在北京欧美同学会举行过纪念诗人逝世十周年的「穆旦学术讨论会」,...
晚年的穆旦不能写诗,在精神上变得十分孤独,但他骨子里依旧有着叛逆、坚韧的精神,只要有希望,他就不放弃任何写作的机会。《穆旦传:新生的野力》的作者邹汉明回忆,穆旦的长子查英传曾经接受过他的电话采访,提到了很多穆旦晚年生活的细节。在穆旦晚年,妻子周与良为了能够过几天安生的日子,开始阻止他写诗。“但是穆旦还...
导语:穆旦(1918年4月5日—1977年2月26日),原名查良铮,曾用笔名梁真,祖籍浙江省海宁市袁花镇,出生于天津。现代主义诗人、翻译家。穆旦是“九叶诗派”的代表性诗人,于20世纪40年代出版了《探险队》《穆旦诗集(1939~1945)》《旗》三部诗集。他的主要译作有《唐璜》《拜伦诗选》《济慈诗选》《雪莱......
在穆旦的诗中,其实也能够感受到里尔克的影响,特别是在那些凝重、深思的品格比较强的诗作里,这种感受就更加明显。不过,构成影响主要成分的,还是英美现代诗。穆旦相当有意识地排斥传统、陈旧的意象、语言和诗风,自觉追求现代意识对于写作的完全融入,王佐良当时就在《一个中国诗人》的文章中指出,“他的最好的品质...
“春”是穆旦诗歌核心意象之一,他笔下的春天,有着新奇的意象、巧妙的玄思,又承载着真挚的感情和耐人寻味的哲思。 “春天的邀请,万物都答应”,穆旦在《春天和蜜蜂》里写道,那么让我们一起“答应”这个邀请,走进诗人穆旦笔下的四种春天吧。 四种春天 穆旦诗歌里的“春” 穆旦关于春天的诗歌中有非常多的隐喻,而不...